一条也还罢了,因为大明的卫所早已经虚有其表,而且参加五行营的士兵并没有因此而真正加入军籍,所以严格说来,五行营属于募兵,而非常规意义上的卫所兵,大明的卫、所制度很难套用到五行营上来。
唯一让人不安的是,董宣武除了沿用了“营”这个很宽泛的名称,其余的名称皆为新造,难免会被文臣诟病。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大明武臣们的不安,因为董宣武这一制度一旦被推广,很可能会触动大批武将的切身利益。
大明的武将们,早已经习惯盘剥卫所士卒,占用卫所资源与财富,习惯于把分配给卫所的土地当成自家的土地,安心于当土地主,将麾下的士卒当做免费的劳力。正因为如此,卫所士兵才会逐渐沦落成农民,训练全靠自觉,几无战斗力可言。
如果说第一条造成不良影响,还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消除,那么第二条则是众人最担心的,因为军衔制度从未有过,究竟会引起多大的变化与反应,根本难以预料。未知是最大的恐惧,很难避免有人趁机兴风作浪,以捞取名声和好处。
倒是第三条,众人都不太关注,因为没有涉及实际利益,在他们心中,不过是改变了模样的嘉奖状。
众人的顾虑董宣武当然也清楚,所以他才会选择突然抛出这个议题。这三点改变,历史早就证明是适当并且正确的,的确能激发将士的热情,理清军队内部的关系,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所以,董宣武事先根本没有跟任何人商量,直接在会议上抛了出来。
“请大家不必考虑这三条军制改革在五行营外部可能遇到的风险与阻力,这些琐屑事情,就交给信王、马公公跟我,今天的会议只讨论在五行营内部的可行性。”在众人提出争议前,董宣武笑着直接回避了最大的问题点。
信王朱由检并没有想明白这其中的关节所在,听了董宣武的话,还在傻乎乎地点头。
马忠则苦着一张脸,欲哭无泪,这是件容易事吗?不知要得罪多少人。
只讨论五行营内部的可行性,还有讨论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