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宦海(科举)> 第208章 番外三:临川顾氏(全文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8章 番外三:临川顾氏(全文完)(1 / 5)

在铭元新政之后, 丞相顾云浩为了肃清吏治, 推崇法理。

特别建言铭元帝, 制定了华朝新的官员考核及升迁标准。

随后又主持刑部重新修订了华朝的法典。

铭元十五年, 在顾云浩的把关之下, 吏部跟刑部前后颁布了新的吏治准则,以及《铭元法典》。

新的吏治准则规定, 凡华朝官员,位居正四品以下的, 皆为三年一考评,而考评的标尺, 也并非再是由吏部把控,却是一共分为了三个方面。

若是为地方官员,那么分别由辖内百姓、下属、以及上峰三方评定。

京中官员,则是由下属、上峰及吏部三方评定。

凡评定为优秀者,便可官升半级。

当然, 正四品及以上的官职有限, 考评法子自然不可同一而论,故此, 以五年为一期来考评。

自新的考评法子一出来,百姓们纷纷拍手称赞。

而官员也还是很乐意接受。

虽然这样的考评,对官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但却是已经将升迁制度固定了下来。

只要在任内尽心履职, 便是有机会升官的。

这算是给了那些出身寒微, 却又没有什么背景靠山的官员一个升迁的希望。

毕竟这样的话, 官员升迁再也不全是上峰和吏部说了算,没有人脉和关系,也能走出一条出路来。

此后,华朝的社会风气又随之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越省的淮安府,自铭元一朝一来,却是最为出名的州府了。

而淮安府临川县,也是随着顾云浩的名声,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地方。

这一年,因着上一任的临川知县考评为优,被提拔了,正是新知县接掌临川的时候。

这位新任的知县姓王。

听闻吏部派遣了他来临川县,王知县兴奋不已。

临川县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丞相大人的家乡。

他在这里为父母官,肯定是要比寻常其他官员更有机会跟丞相大人搭上话。

而且,即便是看着‘临川县’三个字,吏部那边也不会随随便便就胡乱对他进行考评。

再加上,虽然丞相大人如今在京中,但顾氏族人却还是在临川县啊。

只要他安心为官,勤恳为政,为民造福,便也是有机会借着顾氏族人,将他的名字传到丞相大人的耳中。

若是得丞相大人注意了,那仕途上自然是会顺利不少。

从前任手中接过知县大印,王知县便思忖着怎么找个由头,去顾家拜访拜访,先拉拉关系。

“大人,顾教谕管着咱们县的县学及蒙学堂,不若在下去传了他来一趟?”身边的师爷领会到了王知县的意图,便试着建议道。

王知县瞬间眼前一亮。

“这位顾教谕是……”

初来此地,王知县对县里的情况并不知晓。

加上他也是才考中了同进士,亦是寒门子弟出身,就只知道丞相顾云浩的家乡乃在越省临川县,但县内及顾家的一些具体情况,却还是不知晓的。

乍一听闻事业说起顾教谕,他也一时有些转不过弯来。

见状,师爷心中了然,遂解释道:“大人,这位顾教谕可是不得了。正是丞相大人的亲堂兄。”

“丞相大人并无亲兄弟,只这一个堂兄,据说两人很是亲近,比亲兄弟还亲。大人若是有心,此人倒是必见不可。”

闻言,王知县恍然大悟,随后又诧异道:“既然此人乃是丞相兄长,怎么还只是教谕之职……”

要知道,顾云浩可是朝中权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若家中有亲人入仕为官,又怎么可能熬到这样的年纪,还只是个教谕,再怎么无能,也应该是个知县知府了吧……

“大人有所不知,原本丞相大人在元化一朝之时,朝廷就因着丞相大人的缘故,赐了这位顾教谕官身,若以寻常来看,此后顾教谕有丞相为靠山,自然能平步青云。”

“但这顾教谕偏生也是个拧脾气的,即便被赐了官身,更是奋力读书,终于在元化十年考中了举人,但此后连续连次会试不中,便索性回了临川,安心在县内当个教谕,如此倒也好,还能照看着族里。”

那师爷笑着解释道:“否则,顾氏族人那么多,丞相大人又这般权势,怎么可能这么多年没出过什么仗势欺人,败坏丞相大人名声之事,这可都是因着有顾教谕这位堂兄在临川看着,约束族人的缘故。”

“哦,这便难怪了,按你这么说,这位顾教谕倒是非见不可了。”王知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师爷笑道:“全凭大人做主。”

“既如此,那明日咱们便去县学走一遭,拜会拜会这位顾教谕,顺便也能了解一下咱们临川县的文风。”王知县道。

“大人英明,只是如今正值春耕,说不得顾教谕这两日回青坪村去了。”师爷想了想,还是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