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永世帝唐> 第四百一十七章:梧桐公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七章:梧桐公社(3 / 3)

,让这些村民乖乖听话才行。

“威”不需要他亲自动手,有原先的梧桐新村管理条例在,已经打好基础了,等以后建起作坊后,还有作坊管理条例约束他们。

但遵守制度深入他们骨髓里,还担心什么?

至于“恩”就更简单了:有他们原先的生活对比、有络绎不绝投奔的农民做对比、有长安城里那些权贵的奴婢作对比、有城里那些市贫阶层作对比他只要展现出一丝丝的仁慈就可以了。

现今,可是万恶的旧社会啊百姓们既朴实又简单。

楼外已是黑压压的满了人,殷清风抬腿站到椅子上,再把襄城、妮子她们一个个拉上去站在自己的两边。

没等他说话,村民们像是接到了信号一样,齐刷刷的跪倒在地,“祝阿郎和诸位娘子福寿延绵、灾邪辟易、万事吉祥、公侯万代!”

十几万人的齐声高诵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抗战七十周年大阅兵才多少人?

殷清风虽然没有心理准备,但他在第一时间就护住自己的妹子。而妹子们先是花容失色,再是兴奋不已。襄城更是像第一次出去摘菜那样,连连挥手。至于她喊了什么,完全听不到。

跪礼源于跪拜礼,而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蒙元行跪礼,明清因袭。”

康有为遗稿里说“唐不兴跪礼,唐行的是躬。”,指的是君与臣之间、臣与臣之间、臣与民之间的礼仪,不包括晚辈与长辈、主人与奴仆之间的规矩。也不包括,感恩的人向施恩的人行礼。

也就是说,礼仪制度不等于规矩。

家族或家长制在古代才是最严苛的制度体现,要超过主人与奴仆之间的那种打骂、苛待等规矩在不兴跪礼的蒙元之前,向救命恩人行跪礼才能表达他的铭感五内之情。

所以,唐人不是不兴跪礼,而是要看下跪的人是谁,他要跪拜的是何人。

齐刷刷的跪倒、齐刷刷的高诵后,又是齐刷刷的收声。

殷清风高喊道:“过去的一年,你们辛苦吗!”

“不辛苦!”听到的人,高声呼喊。

“过去的一年,你们吃饱了吗!”

“吃饱了!”

“过去的一年,你们挨冷受冻了吗!”

“没有!”

“以后,你们还想吃得饱、不受冻、子女都能识字吗!”

“想!”“想!”“想!”

“如果本郎君放良你们,你们还愿意效忠本郎君吗!”

“嗡”的一声,人群骚动起来。

“阿郎,你可不能放良俺们啊”“俺们愿意世世代代做阿郎的奴婢!”“阿郎,你可不能不管俺们啊”“阿郎”

殷清风等他们的情绪稍微稳定了,高声喊道:“大唐太子殿下发下宏愿,要解救全大唐的奴婢,本郎君是太子殿下的郎子,要做出表率来!

难道,你们不想着天下千千万的奴婢都得到自由吗!

放良之后,有意离开的,到杜管事那里领取遣散费,大家好聚好散!”

人总是好日子过久了,心里对以前的恩人和恩情就慢慢淡化了。眼下这个年,他们过得兴高采烈的,让他们心里蒙上一层阴霾,才能更记住他这个主人。

他还有几个月就要一走三四年,不把这些人镇住,他走的也不放心。

对于这几年已经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就要提醒他们,他们随时可能被踢出梧桐新村,他们才会小心谨慎的遵守本分。14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