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永世帝唐> 第四百一十五章:地理历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五章:地理历史(2 / 3)

君之臣、哪些是有气节而无才能之臣、哪些是有才能而无气节之人,然后再决定用不用他们,如何用他们。

学习历史,无论是一国一城池,还是一花一世界,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从容。

人总是急于争辩,淡然下来想想,一时之短长又如何?任何一个在当下看来丑恶不堪的人,在他的时间之上,他的历史之中,必定有值得体谅的地方。

就像鱼娘刚才说的那样,自古文史不分家。孟子一书是当做“文”来读还是当做“史”来读?

说它是“文”的理由是,里面阐述里孟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更有修养、礼义、典章制度等的内容。

如梁惠王下所述,孟子在向齐宣王讲述如何实行nn时说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说它是“史”,它具备里“史”的三要素:时间、人物和事件。

孟子书中出现的事件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事件,比如汤征葛国之事,是夏朝末年发生的一起重要事件,它是汤接下来进行“十一征”灭夏战争的开端。

另一种是君臣之间的故事。同样是在梁惠王下中记载的:齐宣王向孟子问询“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向齐宣王举了齐景公与晏子谈论君臣同乐的故事。

对天下人来说,无论是“文”还是“史”,都有太多的内容要学习。若是还混在一起学,那可就需要一个人皓首穷经了。

一个人的寿命有限、精力有限。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将文史分开。

喜欢做学问的、喜欢研究先人历史的,可以单独学习而对于一个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仕子来说,先把要考核的内容精通了,再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襄城听不太懂殷清风说的那些,要不是因为她崇拜和依赖殷清风,这一会儿早就昏昏欲睡了。

月眉、繁星和鱼娘的学问也有限,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但妮子就不同了,尤其是当她听到最后一句话,她眼睛一亮,“郎君可曾向太子谏议过?”

殷清风歉意的看向四个懵懂的妹子。为了建造一个他理想的大唐,他自己都快魔怔了不说,身边的妹子也跟着受罪。

“还不着急。事关取士这样的大事,总要先验证一下才能下决定。”

妮子见殷清风有自己的思量,也就没再言语了。

上午的时间,殷清风将把准备好的教材发到妹子们的手里,让她们自己先看,有不懂的先记录下来,最后集中讲解。

午睡起来后,襄城就嚷着出发去滑冰。等到了鱼塘时,宽阔的冰面上已经满是玩耍的孩子。

唐代的史学家杜佑所撰的通典里记载:早在春秋时,堪察加半岛上就居住着满族的先民,别称叫做“流鬼人”的肃慎人,其俗多狗,惯使狗爬犁。

早期狗爬犁、驯鹿爬犁使用时像似舟、车、橇、棚、床,后期冰床、狗车、雪车、冰爬犁、柁床、雪橇、雪扒犁,而坚固,包铁箍,无辕的疙瘩爬犁,最后几经多变趋于一致后统称为爬梨。

但爬犁这东西在长城以南就很少出现了。

上次取悦了妹子们后,殷清风就把简易版的爬犁交给村民们制作,这才有了他们看到的热闹场面。

襄城和月眉还有些孩子气,见到这么人,她们也兴奋了,“哥哥快来,咱俩一起。”“郎君,姐姐们,我们下去吧”

殷清风把爬犁交给妹子们,等她们一个个的都滑走了,他自己则拿出两块木板绑到鞋子上。

使用冰鞋的滑冰运动起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我国在宋代就有了“冰嬉”活动。

宋史礼志记载了当时宫廷中的一种游戏:“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冰嬉”可以解释为滑冰。

到了清代,滑冰时穿的冰鞋普遍装上了“冰刀”,即把铁条钉在木板上,再把木板绑在鞋底下,那时已有“单冰刀”和“双冰刀”之别。

殷清风做的就是一双双冰刀的冰鞋。

对于初学者来说,滑冰时崴脚是避免不了的。

有可能是脚踝力量不够,容易导致往外撇压外刃也有可能是冰鞋质量不合格,轮滑鞋整体上偏刃,直接导致脚往外撇,无法正常滑行也有可能是身体重心不对,造成滑行姿势不正确而导致崴脚。

但更重要的是,冰鞋护踝的位置太软,支撑力不够,练习滑冰的人脚踝力量也不够,而导致偏刃现象。

殷清风不想妹子们崴脚摔跤,他就按照最原始的做法,把铁条钉在木板上,再把木板绑在鞋底下。这样以来,无论她们脚踝的力量够不够都不怕崴脚了。

等她们熟练的掌握了双冰刀,他再推出单冰刀。

在襄城和月眉大呼小叫奋力滑动的时候,殷清风慢悠悠的从她们身边滑过。他还扭头呲牙道:“来追我呀”

“啊停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