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韦曲,韦纲使用的只是一根普通的手杖,这次他拄着鸠首杖来,在殷清风看来,韦纲就是为了显摆、就是为了“震慑”他。正好,他对鸠首杖的实物也感到好奇。
既然从人家身上长了见识,就顺便抬一抬花花轿子,让韦纲也美一下。
而那首田松岩的“手杖”诗,是拜托他魂越的福利,以前看过的内容可以随时从记忆里检索出来。
或许别人见到了像高老太太的刚卯或韦纲的鸠首杖那样的传承之物,会感叹世家的底蕴深厚,但殷清风既不羡慕也气馁。
单以瓷窑来算,包括制作出秘色瓷的越窑都被他掌握了,他还用羡慕别人吗?除非他们能家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否则,无论是玉器、漆器还是像长信宫灯那样的生活器,对他都没有吸引力。
他敷衍几句韦氏族人对“手杖”诗的赞美,“现在时间还早,就由清风这个主人翁带诸位客人到处走走看看吧。”
韦纲等人不知殷清风打的是什么主意,他们这次来就是想把茶叶和书籍的事情确定下来。但殷清风开口了,他们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跟随殷清风向外走。
一路上,殷清风随口介绍梧桐新村、村民来源等,很快就来到了梧桐学堂外,“今日是梧桐学堂第一批学生毕业典礼,清风作为他们的主人和这座学堂的创始人,邀请诸位作为典礼的嘉宾和见证人。”
毕业典礼?什么意思?
韦纲和韦津诸人在脑海里画了一个问号。
“毕”为二十宿之一,也是古代丧祭时用以举肉的木叉,还可解释为古代祭服和朝服的蔽膝。
“业”?是学业的意思吗?
南朝宋的范晔在注释后汉书列女传时,就将“复不终业”的“业”解释为学业的。
这样的话,“毕”可以做“完成、完结”解,“毕业”就可以解释为结束学业。
至于“典礼”嘛,是制度礼仪的意思。
像后汉书延笃传:“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的“典礼”,就是指周公旦制定的礼仪制度。
那么,“毕业典礼”就可以解读为结束学业时的仪式?
这淮阳侯总是有惊人之词啊
等穿过学堂的大门,这些韦氏族人惊呆了。
韦津惊讶的问道:“敢问淮阳侯,这里有多少学生?”
殷清风道:“最近清风也没太关注,大概有三万人吧。哦,这三万学生里有大约一半是三岁到七岁的孩子。”
“三万!”
沉稳如韦纲、韦津、韦挺等人齐声惊呼。
太可怕了!三万人啊!
不说培养这些人,一年要耗费多少钱财,单说这三万人里,哪怕有一千甚至是五百人三百人能通过科举考试
现在大唐才多少官员?
这、这以后大唐的官场上岂不是要充斥着他的心腹之人?
韦氏族人的脚步凌乱了,身体也不稳了。
他有谋夺天下之心?
他们呼吸急促了。
若真是如此,韦氏
心中发笑,殷清风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这里只传授最基础的启蒙书籍,这里的夫子们是原先掖庭宫的宫女和罪妇,她们还教导不了科举要考的五经。”
“呼”韦氏族人感觉心脏又能跳动了。还好还好,不是参加科举的,也不是谋夺天下。
掖庭宫的宫女和罪妇?那岂不是耽误了韦氏的后人?
可当他们路过横平竖直的学生队伍时,脸色又变了。
他们大多数人见过大隋和唐朝的步战士卒是什么样子的,身边的这些学生,除了没有佩带武器盔甲和身上没有杀气外,最少在军纪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等一的悍卒了。
这是何等的练兵之法?让这些农家子犹如百战雄师一般还有农家女天呐连小娘也是这般!
他还敢狡辩不是要谋夺天下?
这些学生再教导一年半载,再配上兵器铠甲,攻入长安,易如反掌啊!
韦氏族人极力掩饰却掩饰不住的苍白脸色,被殷清风看在眼里。可他没做任何解释。怎么解释?连现代的幼儿园都是这样教导孩子的,古人却看做是天方夜谭一般。
这是时代的差距,是认知的差距,与他的能力无关。
不过,看这些韦氏族人的样子,让他想起一个小典故来。
世说新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於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一个学生方阵就把他们吓得“汗出如浆”“汗不敢出”,可见这时代的差距有多大。
不动声色的,殷清风将他们带到升旗台前,伸手引向东边的台阶式长条凳,“请诸位在此落座。”
本就内心颤栗的韦氏族人坐下后,心中更是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