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起了永业集团,更帮太子做了一些事情。两年
的时间里,孩儿一次次思考当年的问题才发现,当初的承诺虽然孟浪,但无意中却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月眉的双眼眯成了两条线,郎君说话的方式果然还是那种先抑后扬、果然她是
最了解郎君的人。
繁星的脸上才算是恢复了血色。
殷元皱了皱眉。
殷清风说到这里时,他已经意识到接下来会听到什么内容,但他还是不信殷清
风能说服他。
“嫡字从女,从啇。“啇”义为“看准的”、“瞄准的”。“女”和“啇”联合起来表示
“被选中的女人”;庶,屋下众也。”
殷元耐心的听殷清风讲解训诂学。
“又如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皆从女字。这说明,现在的一家之主或一国之君虽
然皆为男子,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的远古时期,一家之主或一部之酋皆为女子。
随着农耕方式代替了游猎方式,女子的地位日渐衰落,但女子也为自己争取了
最后一丝权益。这个权益就是嫡与庶。
当然,这种解读可能不对。孩儿另外对嫡庶之别的理解是,可能是古人比较懒
惰的结果吧。”
这话一出,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听说过殷清风类似的言论的其他人还好,柳氏眼睛不停的眨巴眨巴着。古人比
较懒惰的结果?这可是在讨论嫡庶之别的礼制啊~~~这样的话要是放在其他家族,
真是难以想象会招受什么样的惩罚的。
“在远古时期,先人们为了繁衍,实行的是一女多夫制,大约到了炎黄时期,
因为男子在农耕中越来越凸显出力量的作用,婚娅制度才慢慢过渡到一夫多女制。
最初的一夫多女制,也只是为了确保在蛮荒的环境下,一个部族能够得到足够
的人丁。但随着王朝君主制度的确立,也就是进入到了以夏朝为开端的上古时期,
一夫多女制度也慢慢演化成一夫多妻制。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等婚娅制度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古人意识到娶妻或嫁女可以成为一种利益交
换的方式。再然后,人们发现,一个男子有这么多的女人,这么多的女人有生了这
么多儿子,那么,到底谁来做继承人呢?
孩子妄加揣测了一下:哎~~选三子吧,十八子的母族势力又大;选二十九子
吧,我还很宠爱第五子的母亲,选谁都有人反对啊~~~算了,就选第一个女人的第
一个儿子吧~~~于是呢,为了确保第一个女人的第一个儿子的地位,于是有了嫡庶
之别。”
殷元身体一晃。双手紧紧的抓住椅子的扶手。
殷清风的五个妹子加上他的三个兄长姐妹听得眉开眼笑,捂着嘴偷乐;裴氏和
柳氏古怪的看着殷清风;闻氏则忧心的看着殷元。
其实殷清风这么编排古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按照历史划分,唐朝属于中古时期,很多习俗与礼制从南北朝开始就与以前有
了很大的不同。但在嫡庶制度上还是继承了上古时期的规矩。
两汉以来,随着家族、士族、门阀等等的崛起,娶妻纳妾变得尤为重要了。娶
谁家的女子为妻或嫁哪个家族的男子为夫都是反复权衡了利弊之后的结果。虽然一
次联姻可能不会造成太坏的结果,但没人会随意进行联姻的。
随着联姻的日趋重要,对男子,尤其是越大家族的男子的约束就越来越大。这
个约束,体现在男子娶妻之前是否有孩子。
元朝之前的男子在正式娶妻之前可以有女人,但很少有大家族的男子会让这些
女人怀孕或生子。如果有女子怀孕,要么直接逼迫其堕掉或者将该女子处理掉。最
大的容忍限度是可以生女儿,但生儿子是绝对不允许的。
至所以生出这么古怪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是为了确保嫡庶,二是确保妻族的
脸面。
想象一下:像太原王氏这种已经沦为二流家族的男子拼命巴结到与博陵崔氏结
亲的机会,他敢不敢在娶妻之前弄出一个庶子来?
要知道,妾的地位虽然低下,但庶子的待遇与嫡子的待遇相差并不大。最重要
的是,如果某个男子偏爱他的庶子,按照这时的礼法,他完全可以让嫡子来继承支
房的族长或一家之长的位置,但他大部分财产却可以留给他偏爱的那个庶子的。
所以,为了免除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家族的男子在结婚前是不敢生儿子的。就
算生女儿也不成,因为,隋唐时期的未婚女子也是有继承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