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永世帝唐> 第二百八十九章:阎公立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九章:阎公立德(2 / 3)

阎姓的起源很复杂,估计阎氏子孙自己也很难说清楚他们的始祖到底是谁。加上人口不多,阎姓一直就不是名门大族。

但阎立德的家族是一个小意外。

阎立德的老爹阎毗,七岁时就袭爵石保县公,成年后,因仪貌矜严,经史颇好又善篆书、草隶和画技,为当时名声响得不得了。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见了之后,一高兴就把闺女清都公主许配给他了。

到了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这一代,一个为博陵子一个为大安公,而且阎立德的儿子当过司农少卿、闺女是李世民四儿子李泰的王妃可惜,他的孙子被武妹妹夷其三族,这里面也包括阎立本的子孙。

有着一半鲜卑血统的阎立德看起来有些瘦瘦的,一把大胡子极其醒目。

按照阎立德外公宇文邕来算的话,今年二十九岁的阎立德与李世民平辈。所以,殷清风见到他时,恭敬的称了一声“阎叔父。”

殷清风嘴里的阎叔父站在郧国公府的大门外,上上下下的打量着他。许久,阎立德才说道:“某今日不约而访,淮阳侯可莫要说阎某失礼了。”

阎立德的声音很平和,让人听不出喜怒哀乐来。殷清风也就当他是在说客套话了,他恭敬的说道:“本应是小侄拜访叔父的,今日劳烦叔父亲至,小侄已是罪过了。”

阎立德此时的官职是尚衣奉御,干的是为宫廷设计服饰、舆伞仪仗等物品的活儿。因为曾担任过秦王府士曹参军的缘故,他在李世民登基后才升任为将作少匠。

他现在出现在这里,完全是殷清风向李世民提了一嘴的结果。

阎立德虽然喜欢绘画,但做一个尚衣奉御属实不开心。昨天太子找到他,说淮阳侯推荐他来主持修建新宫殿。听到这个消息,在短暂的发愣之后,他欣喜若狂。

主持修建新宫殿的功勋他并不看重,看重的是脱离了尚衣奉御、看重的是能施展所长的机会。

等他回到家中后,才想起殷清风这个推荐人。

对于殷清风,他只听说过一些传说,包括他的身份,包括加盟的事儿,包括长安城的水泥路和渭水桥

依照本性,在听到水泥路出自殷清风之手的时候,他就想等本拜访了。可胞弟阎立本的一番话,又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阎立本在秦王府担任过库直。

库直是随侍帝王左右的亲信,必须由名门的亲贵子弟担任,而且必须是“才堪者”。

库直不是管内勤仓库的,这个官职的职能从隋朝时的亲卫武官已经演变为“参典文翰”和参议军事了。

也正因为如此,任库真者在其以后个人的仕途上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曾任库真者后来一般都位居军政要职,立功封爵,库真之职为他们在仕途中重要的一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曾任库真者的后代们都引此为荣,

因为阎立本的职务关系,他对殷清风的了解当然要比不问外事的胞兄知道的要多得多了。

阎立本当时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殷清风去秦王府和东宫时,从来都是李晋安迎接的第二句,殷清风是中山王的老师。

阎立德再不通人情世故,也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

所以,他对殷清风更好奇了。

他好奇的不是为什么是李晋安迎接殷清风,也不是好奇殷清风有什么资格成为教导中山王的老师,而是好奇这新宫殿最初是交给殷清风来主持的。

要知道,为皇室建造宫殿,而且是宫殿群,可不是乡下的茅草屋,搭几根柱子盖上茅草那么简单的。体现皇家威严是最根本的要求,还要在兼顾整体布局合理的情况下符合风水对应星辰等等。

殷清风才多大年纪,就懂得这些?

现在殷清风推荐他来主持,是因为能力不足?还是,当初太子就是为了给他谋得名声才把这个担子交给他去挑?

为了试探殷清风,他甘愿承受无礼的风评也要来个贸然登门。

阎立德在郧国公府的门外,很惊讶的看到“敕造郧国公府”的门匾下面竟然没有淮阳郡开国侯的门匾。以殷清风的地位,是万万没道理缺少这样一块门匾的。

带着疑问,阎立德上前说明自己的来意。

见面之后,殷清风给他的印象很好。

他的父亲善字善画,可若是相貌丑陋不堪,也不可能成为驸马的。

殷清风从外表上看,是算不得上佳的,但气度却是非凡的。能在这个年纪就有这样的气度,是值得尊敬或者是平等对待的。

他拱手道:“说来,阎某还要感谢县侯的举荐之恩的。”

殷清风见阎立德终于露出了笑脸,也越加礼貌的说道:“若叔父不弃,请以小侄的名字相称。而且,若不是太子提及,小侄安知叔父之才能?叔父要感谢的是太子而非小侄。”

阎立德心说,“这就对了嘛。以他一个小少年安知某之名?不过,太子恩宠他的意图就更清楚了。”

想到这,他客气的说道:“清风贤侄不会就在这里待客吧,哈哈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