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永世帝唐> 第一百零六章:暗潮涌动(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六章:暗潮涌动(一)(1 / 2)

殷清风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了纠结万分的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对面的椅子,刚才那里坐着一个可以名垂万古的少年郎----虽然现在还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他的存在。 若说殷清风不懂收敛锋芒、不谙保命之策,李世民是不信的。刚才那番出仕与否的利弊言论,殷清风可是说得明明白白。 但他为什么又敢在某的面前,说出一个又一个,让任何人都敬佩的谏议? 是因为效忠?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那某何曾慢怠过孔颖达、褚遂良、张亮、侯君集? 还是想借势? 借某之手,完成他的抱负。然后,再行司马懿和王莽之举?但就算如此,可他不懂藏拙?不怕某起了杀心? 真是谜一般的少年啊~~~ 李世民拿起桌上的铃铛摇了两下。 不久,李晋安躬身走进书房。 “你派人把杜淹叫来。” 李晋安无声的退下了。 “哎~~” 李世民又发了会儿呆,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希望你能帮某解惑一二吧~~~” 随即,李世民振作了起来,脑中仔细回想这一个多时辰中,他和殷清风对话的内容。 随着他的回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他的脑海里。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五年啊~~~只要五年就能做到了! 百姓富足了、国库充盈了,只剩下那些世家和突厥了.....” 兴奋过后,李世民又有些兴致索然。 这一切,都是他梦寐难求的! 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这一切,都出自那个少年之手! 他,如何得来的那满腹的奇思妙策? 他,又怎敢在某的面前肆意说出? 太原王氏,是秦朝著名将领王翦的十一世孙王霸的后裔建立起来的。祖地为,晋阳郡太原县。 太原王氏的嫡系,在永嘉之乱后渡江,是东晋的一等一的世家大户。但倒霉的是,东晋末年太原王氏的几个代表人物王恭、王愉、王国宝,全都站错了队,几近灭门。从此,在江南政坛彻底失去影响力。 王愉的孙子王慧龙先逃到后秦,后逃到了北魏。 王慧龙在北魏的仕族并不顺,生前只能做到荥阳太守这种级别的官职。但是他的策略非常好。 王慧龙的发妻是清河崔浩的侄女、儿子王宝兴娶的是范阳卢遐的女儿、女儿嫁给了陇西李宝子的儿子李承、王宝兴的孙女被孝文帝纳为嫔妃。 通过不断的联姻,太原王氏一下子重新与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北魏皇族建立起姻亲关系。 孝文帝强令鲜卑贵族改汉姓,同时又给各门阀排序列,太原王氏再次回到世家的第一序列。 重回一等世家的三十年后,刚刚腾飞的王氏又遭到重创。太原王氏的嫡支,王遵业与弟弟王延业在河阴之变中丢了性命。 面对冷酷的屠杀,王氏的四十五世祖王彦,只好带领族人退居河东龙门。 但王氏毕竟是千年世家,世人仍然以太原王氏称之。 自从迁至龙门后,王氏子弟,尤其是嫡支的子弟,大多选择苦读学问,只派出最杰出的子弟出入仕途。 好不容易熬到了杨隋一统江山,野心勃勃的王氏再次面临困境:前后十年间,两任族长先后辞世。 此时,坐在族长书房的人叫做王度,是当代的族长,年方四十有五,但已接任族长十二年了。 上任不久,王度便责令族人龟缩祖地。正是这道族令,让王氏坐看天下风起云涌,躲过了动乱的十年。 虽然有王度的先知卓见,但王氏的困局依然没有打破:无论嫡庶,没有拿得出手的子弟可以出仕! 没有子弟出仕,或者出仕后占据不了高位。王氏在新政权里的话语权就会极大的降低。 迫不得已,王度只好效仿先祖振兴家族的手段:联姻!而且是密切的联姻。 族中无论嫡庶、无论男女,从出生后,便与众多新、老、大、小的家族定下婚约。 既有传统的联姻对象两门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也有郑氏、裴氏、杨氏、薛氏、柳氏...还有陈朝灭亡后,北归的陈氏、谢氏....更有朝中新贵的萧氏等。 王度盘算得很清楚,哪怕朝中无王氏子弟出任高官,王氏的影响力却会无处不在。有了这么多世家的照应,最少可以给王氏三十年的时间潜心培养子弟。 但是,长安城里那个坐上皇位的鲜卑胡种,最近的举动,似乎是在针对关东的各个世家。 鲜卑胡种崛起的时候,各世家只派出了极少的子弟投靠其帐下。但谁曾想,那胡种崛起是如此之快。立国只七年,已经基本上恢复了杨隋的江山。 事已至此,关东世家再捶胸顿足也晚了。既然坐失良机,各世家商议的结果是,唯有暗中对抗,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 关东各世家当中只有薛氏善于武力外,其余大小世家哪个不是以文儒见长? 世家,不是说有几百上千的历史就能叫做世家的,也不是家里出了几个做官的就能称之为世家。除了这些基本缘由外,附庸的小家族必须是要有的、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奴隶是要有的。最主要的,闻名于世的大儒是必须有的、在历代的朝堂上代表世家利益的声音是要有的。 不夸张的说,淮水以北、潼关以东,读书人尽出各个世家。这,才是对抗胡种李氏的资本! 打江山需要武功,可治理天下却需要文治。没有读书人出仕,何谈文治?这,才是各世家的底气! 三年前,李渊推行开元通宝,各世家没道理反对,因为他们每家都有巨量的铜钱与铜器。 一番兑换下来,每家的财富几乎都增加了三成左右,清河崔氏更是增加了四成以上。 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