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国套路(下)
瓦利德将军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场,刻意重重地清了清嗓子,场下立即变得鸦雀无声,只有闪光灯发出的“咔、咔”声成了噪音的主要来源。
“先生们、女士们”瓦利德将军嗓音浑厚中气悠长,语气中带着职业军人特有的沉稳与自信“我受总统阁下和国防部长阁下委托,向各位介绍最近一段时间我军发起的阿勒颇反恐战役的情况。”
瓦利德将军用阿拉伯语简练的介绍了阿勒颇战役的进展情况,特意叙述了叙政府军在俄罗斯空中力量的帮助下,解放被“伊斯兰国”定为都城的阿勒颇城战役的最新战况。随后话锋一转开始了本场发布会到现在为止真正的爆料。
“在最近两天的战斗中,我首都近卫师成功剿灭了增援阿勒颇的国际恐怖分子,在战斗中不仅全歼了数千恐怖分子精锐,而且还成功解救了两千多土耳其籍平民。”
瓦利德将军话音一落,整个会场便炸开了锅,闪光灯频频闪烁,记者们交头接耳发出如炸了窝的蜂群般嗡嗡的嘈杂声。瓦利德将军的话信息含量很大,在座的大部分记者都是混迹中东多年的老鸟,在年年反恐年年恐的国际反恐战线上,消灭多少恐怖分子的新闻对于关注反恐形势的全世界人民来说都开始麻木了,更何况这些“挖坑刨坟”的记者?叙利亚军队消灭多少恐怖分子的新闻是上不了西方媒体的头条的,而叙军在叙利亚的国土上解救了土耳其平民,这件事怎么看都有些不符合逻辑,怎么看都透着蹊跷和诡异。事不寻常即为妖,凭着新闻从业者特有的敏感,这个事件从要素上来说具备了新闻“富矿”的特质,拥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现在开始提问。”主持人在一片嘈杂声中大声的发话了“时间是十五分钟。”
现场变得更乱了,记者们失去了往日的矜持一窝蜂从座位上站起来举手,有些人甚至用各种肢体语言希图引起主持人的注意。主持人用目光巡视现场一周后,将目光停留在一个蹦得最高的土耳其记者身上。
“你”主持人指着土耳其记者说“就是你来提问,请尽量简洁点,为后面的人留点时间”。土耳其记者大喜过望,也许是太过激动,以至于工作人员将无线话筒递过来时差点没接住。
“我是……这个”土耳其记者也许是激动的心情还没完全平复,虽然阿拉伯语说道很地道,却显得有些结巴“我是土耳其新闻网的记者”经过短暂的调整,这位记者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犀利。
“我想请问将军阁下,您所说的土耳其公民,他们是否持有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明?另外,他们是怎么来到贵国的。噢,还有,我们能否到现场采访您说的这些人呢?谢谢!”
这位土耳其记者还是不错的,他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当下所有人最迫切想知道的。
“这位先生”瓦利德面带微笑,显得很礼貌很绅士地回答“对于这批平民身份的真实性,请你向贵国外交部门求证,至于他们为何出现在我国境内,我只能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们没有向其中任何一位发出过邀请。你包括在场的所有各位,都可以去现场采访其中的任何人。”
大厅里发出一阵嘲笑声,让这位土耳其记者非常尴尬,直到工作人员从他手中拿走了话筒才恢复了镇定。其实,土耳其记者提出的问题并无多大毛病,只是场合、时机不对,首先,质疑一个国家公开认定的事情无疑是弱智和不礼貌的表现,如果没有事实依据,任何国家都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去冒险的,现在叙土关系由于土耳其充当反叙的急先锋处在对立面,土耳其甚至扬言出兵推翻巴沙尔政权,有了这个背景,土耳其人在这里不被待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主持人在新一轮的“选秀”中,将提问权交给了坐在前排的半岛电视台的记者。这位穿着阿拉伯传统长袍的记者先是礼貌的向瓦利德将军鞠个躬,然后,不紧不慢的开始了他的提问。
“尊敬的瓦利德将军,首先恭喜您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见瓦利德用一个穆斯林传统的合手礼向他回礼,这位记者点点头继续他的提问“我注意到将军阁下用 了一个词,解救,那么请问,在解救的过程中平民有无伤亡?他们目前是什么状况?贵国政府采取了或即将采取什么措施让这批平民平安回到他们的祖国?”
半岛电视台记者这一连串提问显得既老练又辛辣,一个籍籍无名的地区性小电视台,能够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间,打破西方媒体的垄断,崛起成为世界级的新话语体系,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我们确实从恐怖分子的营地将这些人解救出来”瓦利德将军平和的语气中透着毋庸质疑的口吻“他们是一群老人、妇女和儿童。至于伤亡问题,因为主战场并不在敌营地,所以在解救过程中并没有对平民造成伤害。本着人道主义宗旨,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安全保障,还提供了食品、药品和水等基本生活物资。至于其它善后工作由政府相关部门处理。不过,临来之前我已获悉,我国已经向土耳其政府发出外交照会,并且,我们也已经向红星月会和红十字会发出了通报。有理由相信,在国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