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从高达开始> 序 螺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 螺旋(1 / 3)

(这里是日本国立天文台新天体情报室观察到宇宙星系的漩涡反常现象后,展开的第三次全国天文学会议现场。)

(第二位宣讲者登场,开始自我介绍,底下喧哗讨论停止,并拿到了相关文稿。)

(一分钟自我介绍完毕,他开始宣说他的研究与发现。)

姑且先谈谈螺旋吧,让我引用一下螺旋教典的内容。这是本不知名的小书,但对现在情况的讨论,是有所益处的。

我想先说的是一种叫做鹦鹉螺的生命。

这是个很有趣的物种。

(底下开始喧哗,不知这人为何能登台,也不知鹦鹉螺与未知漩涡星系有什么联系。宣讲者目不斜视,不为所动,继续演讲。)

在所有生物之中,就属鹦鹉螺将自己的身体塑造得最接近宇宙真理。

数亿年前,几乎与古生代同一时期出现的菊石,如今已是灭绝的化石物种,相较之下,鹦鹉螺至今却仍保有和当时相似的形体,生存于太平洋热带地区。以时间来看,约有五亿年之久。

菊石灭绝,鹦鹉螺存活。

——这是为何?

特奥多·安德列·库克(Theodore andrea cook,十九世纪英国编辑、作家)说,这是因为鹦鹉螺的螺旋「描绘出数学性的理想螺旋」。

如果对鹦鹉螺的螺旋画出一条连接圆弧的直线,会发现有个特质,就是直线与圆弧始终都维持六十度角。这以黄金分割比例呈曲线展开的,就是人称「对数螺旋」的鹦鹉螺螺旋。菊石的螺旋近乎圆形。与鹦鹉螺那宽阔的螺旋相比,菊石的螺旋是采同心圆,形状就像以同样粗的绳子缠绕而成。

鹦鹉螺——

虽然有「螺」之称,但其实不是螺的同类,而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生动物。比起螺,它更接近乌贼、章鱼等二鳃类。

它是五亿年以前,出现于古生代寒武纪的生物。全盛时期逾三干五百种之多,但目前在南太平洋海中,只有四种残存。

还有其他诞生于远古海洋中的螺旋生物,比鹦鹉螺晚约一亿数千万年,在约莫四亿年前的志留纪前期,菊石从鹦鹉螺分枝,就此诞生。

菊石出现后不久,马上扩增物种,在短短不到一亿年的时间里,种类数量爆增为一万五千多种。约是鹦鹉螺的四倍。

然而,菊石在它的全盛期,中生代白垩纪时,突然灭绝了。

一万五千种当中,连一种都没幸存,灭绝得极为彻底。

照这样来看,菊石的物种数量之所以会爆增,感觉就像是为了诞生出可以让自己存活下去的螺旋,所做的最后挣扎。事实上,灭绝前的菊石,出现各种奇形怪状的螺旋。

钩角石这种菊石就像拐杖一样,至于日本菊石,形状则是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刚从屁股拉出的一坨屎。

演化到这一步,甚至给人一股恶魔式的可怖之感。

但菊石终究还是没能存活下来。

从它出现到灭绝,约挣扎了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菊石灭绝,最后只有四种鹦鹉螺幸存。

——为什么?

出现于远古海洋中的相似生物,为何一方幸存,而另一方就灭亡了呢?

若就前述库克的说法,可说是起因于鹦鹉螺与菊石的螺旋数学之美。

美丽的螺旋幸存,不够美的螺旋则灭亡。

换言之,具备完美螺旋者,有神力栖宿其中。借由这股神力——也就是螺旋力,鹦鹉螺才得以看见未来。在远古的海洋中,鹦鹉螺看到未来,因而借由菊石的形态从自己的品种中分歧出来,将具有灭绝要素的螺旋舍弃。如果是这样,菊石这物种打从一开始就走上灭亡的命运。

菊石的螺旋对生命而言,是一种封闭的螺旋。

而鹦鹉螺的螺旋,却耐人寻味。

以演化论闻名的查尔斯·达尔文的儿子,叫做乔治·霍华德·达尔文。他提出过一则理论叫做「潮汐演化论」,这门理论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初,月球相当接近地球,两者形成一个运动体系,以不到五小时的时间相互自转。根据某英国物理学者的计算,现在月球以每年三公分的速度逐渐远离地球。

月球对地球最大的影响力,便是潮汐作用。地球会因月球而出现潮汐。此潮汐作用造成海水与地壳间的摩擦,地球的自转周期便会因此踩刹车,这时消失的地球旋转能量,有一部分会让月亮远离地球。

也就是说,回溯过去,地球的自转周期远比现在来得快,月球也离地球更近。若以理论来探究,在极限的情况下,可推算出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一万五千公里,地球的自转周期,亦即一天的时间,连五小时都不到,月球的公转周期为五小时多。

根据杰佛瑞斯(harold Jefferys,二十世纪英国数学家、统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的说法,那约莫是四十亿年前的事。

自鹦鹉螺诞生在地球上的这数亿年来,月球与地球的拉锯与距离,都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