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窃国者侯> 第三十一节 衣锦还乡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节 衣锦还乡三(1 / 2)

第三十一节

随着翰林庶吉士,今科传胪的回乡祭祖省亲消息的传开,陈园成为了这几日里岳州城中最是热闹的所在,即便是镇守太监麾下的锦衣卫也阻拦不住岳州百姓前来沾“文曲星”喜气的热情。加之本就是好事,于是在陈园的三日里,侯嘉不得不出现在园门前数次,以供众人围观,答谢父老。陶中更是命人准备下大筐铜钱撒向众人,说道是喜钱,惹起哄抢,连带着他的名声也好上了不少。

较之百姓们无知的热情,岳州文林的反应便要冷淡得多,较之百姓,他们获得消息的渠道要宽广得多,早在数月前,便有赶考的举子自京师寄信回来,说起侯嘉拜入戴义门下之事,连带与苏书玉文正之事,也捕风捉影的说了些许,在岳州文林之中,也惹起不小的争议。

侯嘉在岳州读书多年,虽无至交好友,但肯替他说话之人也是不少,杜正伦与李昌符便是其中翘楚,甚至不惜与人反目相向。侯嘉一归,他二人也是最想先见到侯嘉,将事情本末问个清楚明白之人。可是好容易在陈园门前碰到洪叔,传话进去,他二人在寓所等了两三日,等到的却是仆役上门送上的四色礼匣和一份寻常拜帖,附带着一句不痛不痒的口信:“我家主人本当上门拜访,怎奈离家年余,归家奉亲心切,不得已先行归家,日后得闲,必来拜会,四色土仪,烦请笑纳。”

杜正伦和李昌符再是抱有希望,面对这种明明白白的拒绝也不得不承认,京师传来的消息确实当真,他们所认识的那个侯嘉,当真投向了权监戴义的门下。大齐立国二百余年,在野的文林与在朝的宦侍,一直是势不两立的存在,虽有的是投向宦官的文人,但无一例外的都为当时文林所不容,死后声名也在文士们的笔杆子之下,变得臭不可闻。

发现好友竟然背叛文投了宦官门下,性情急躁的李昌符当即把礼匣摔出了门外,撕了一块袍角丢给前来送礼的仆役,叫他们以此回禀侯嘉,以示割袍断义。而稳重一些的杜正伦虽未曾发怒,但随礼匣回来的一封短信中。言辞暗藏的决绝让侯嘉明白,在他省亲的这几个月里,和岳州文林,他求学的书院,是最好不要再有什么往来了,否则给他侯承休难堪的,必然也会有他杜正伦一份力。

“怎么了。”被侯嘉的叹气声惊动,埋首账册的苏书玉也难得的关心了一下侯嘉。

“也没什么,只不过割袍断义的昔日文友,又多了两个而已。”侯嘉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在吩咐下人,晚餐时少上两个菜一般。

或是割袍断义这四个字让苏书玉想起某些人,某些事,她幽幽的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狼毫,很是认真的看向侯嘉:“你本可大不必如此的,这般做下去,只怕你的名声在本地……”

“我还有什么名声可言么?”侯嘉笑笑:“岳州上京的举子又不是我一个,京城里的事,只怕几个月前就传到了这边了。他们那般急切想见我,也不过是为了问个清楚明白。事情本就如此,见面也不过徒增烦恼而已,这般倒也是最好了。”

“那你……”苏书玉听得他如此云淡风轻,心中却不免生出一念愧疚:“那若我不来求你……”

“苏小姐又何必来说这些无益之言。或许我不拜向戴公公门下,便惹不来这么多口水,但又哪来今日荣耀,日后高升,我这等师门干系的,再过个三五七年也不过是翰林院中一清贫。”侯嘉自己倒是想得通透:“有得则必有失,我自己选择如何,后果自便是我自己承担,又和旁人……”说着看向苏书玉微微一笑:“便是苏小姐你,投下一笔生意,或赚或赔,也怨不得旁人是否。”

苏书玉慢慢咀嚼他话中含义,明眸神色变幻不定,少时忽的噗嗤一笑:“你这话倒不像是读书人,像个生意人。”

“什么是读书人,什么又是生意人。”侯嘉反问道:“读书人又如何,生意人又如何,读书人空谈阔论皓首穷经,反而不如生意人能通有无,利民生,来得有用些。不如你父当年又为何气弃文从商。”

“这……”士农工商四民,商在最末,千百年来皆是如此,重农抑商乃是本朝太祖祖训,立朝之本,百余年前商贾连穿丝绸盖大房都是违法,空有家财万贯,却为人轻贱,如今虽比当年好上不少,但一个读书人如此评价士与商,还是让苏书玉吃惊不小:“你这话语,书院先生……怕是教不出来吧。至于我爹爹,我也问过为什么,爹爹却总是不答,只是问我如今这般又有哪些不好。”苏书玉说起往事,面露回忆神色:“我想来想去,也觉得没什么不好,只是人人皆说商人重利,商人如何……”

“书院先生自是不会教授这些,我五岁发蒙,十一岁就到书院读书了,十八岁父亲让我回家,在书楼上关了我三年。”侯嘉叹了口气:“那三年之后,我与昔日同窗,却是再也真心实意说不上什么话了。”

“关在书楼三年?”苏书玉极少听到他说自己自己往事,顿时好奇心大起,实则他们二人凑在一起说起往昔之事的机会也不多,二人为掩人耳目,虽然常处一室,却是一个看账簿,一个读书册,彼此并无多言:“你当真三年未出门?那又读的什么书,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