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趁汉军主力在南方,抓住机会从汉国身上扯下一块地盘来。
裘社长见诸鑫迷茫,解释道:“平州与楚国尤州交接,境内多丘陵山地,过了这片山地就是地势平坦的庐、金二州,因而平州是汉国北面的一处屏障。”诸鑫连忙点头。
继续说淮扬北面的战事,平州有位三十来岁的副将叫章承,从小兵做起,在历年历次对楚国的作战中因战功得到提升,成了一位地方军事长官,手上管着一万多的地方军,负责对楚的防卫工作。
楚国那边刚一决定要发兵平州,章承就从各种蛛丝马迹中看了出来。楚军总数近二十万,而自己手上只有一万来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而平州一丢,金州和庐州也完蛋,汉国的根基也要去了一大半。
于是,章承干脆先发制人,派了一千士卒潜入楚境,佯作大部队猛攻楚国临湖的港口尤州港。
楚国上下所有人都觉着汉国这会儿万万不敢惹自己,却没想章承竟然率先开打。
尤州港是大湖地区仅次于建康的大港,楚国从王室到大臣在港口中都有大量的生意财产,万万丢不得,楚国主帅没有多想,连忙派军进剿。
战情跌宕起伏,港口的战事还没平息,尤州南面的楚军大仓外又现汉军主力踪迹,大仓中囤积着二十万楚军半年的粮草,守军连忙点燃烽火呼救,附近得了消息的楚军连忙往这里赶,因为是楚国腹地,援军一路上赶路,丝毫没有顾忌会有意外。
章承的名将名声就是这么来的。他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调动楚军,然后在楚军必经之路上设伏,用火攻全歼了来援的两万楚军,再凭借高昂的士气,攻破楚军大仓,将数十万担粮食焚毁一空。因为章承之前的佯攻调动,将楚军弄得处处破绽,虽然楚王大怒要围剿章承,却还是让章承带着大半人马返回平州。
丢了粮食,又颜面尽失的楚军主帅,被楚王摘了帅印扔进大牢,征伐汉国的军事行动也只能暂时取消。
于是楚汉两国本来一触即发的大战,被一位边军副将,随便出去溜达一圈便消弭在境外。
诸鑫常听历史上的名将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是第一次知道同时代也有如此能把握时机的将军,赞叹到:“章承仅凭一己之力,将楚国攻汉的计划打乱,确实称得上是名将。那另一位名将又是谁?”
裘社长笑着说到,第二位名将吴晴芝,与章承一样的出身。这哥们也是从小兵做起,在涠州城当了二十多年的兵,靠熬资历总算在四十岁那年升为校尉。
楚伐汉不成,汉王太后分兵防备楚国,亲率剩下的十五万大军从建康攻向镇江城,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将镇江城团团围住。
周俊这会儿还得防着亭湖的亲叔叔使坏,不敢出兵镇江,就命表面中立的涠州太守出兵救援。
涠州都督也是个厚黑家,算来算去不管周俊最后能不能坐上吴王的位子,自己都得意思一下,派点人装装样子。他没有犹豫,立马就挑中了吴晴芝这个没背景的家伙,让他带着本部七千士兵,前往救援,总之就是扔出去的肉骨头,不打算要的东西。
可吴晴芝却让人大吃一惊,在镇江城外与汉军,三战三捷,斩首三千,破汉军三旅(每旅八千人),一时间汉军各部竟无人敢去应战。
汉太后气恼,这时有人献计,军中有万余招降的镇江战俘,不如以利诱之,让他们诈降进入吴晴芝军营,而后里应外合将其歼灭。太后大悦,从战俘中选了一千人,重金相许,让他们去涠州军中诈降。
结果到了涠州军营后,吴晴芝不仅亲自到各营帐中与他们谈心,还将营中仅有的牲口宰杀给战俘们吃。这人就不能动感情,一动了感情,就什么都跟吴晴芝说了。
第三天夜里,汉军袭营反被伏杀,吴晴芝部斩首七千,而后马不停蹄,杀向汉军大营,镇江战俘同时在汉军大营内部起事,里应外合,一举击溃了汉军主力,汉太后仓皇北返,最后回到建康城时,只收拢了余部四万余人。
而后,汉国担心吴杨楚三国联合,分别与杨楚签订休兵合约,战事暂告一段落,数月间无数亡魂仅仅成就了章承和吴晴芝两人的名声。
诸鑫听得一阵紧张,名将虽然听着过瘾,可别把自己的红颜知己给伤着,问到:“我听裘社长说的精彩,却是奇怪,他们都不用能力者作战么?”
裘君博对他竖起大拇指:“大人英明,这两位名将都是活用能力者的典范,因而才能以少打多,攻掠如火。只是他们具体的方法,在下不得而知,所以才略去不提。”
诸鑫点点头,世上不是没有聪明人,只是不在自己眼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