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妈,你今天还来找张神医看病?!没听说张神医吃了官司了吗?一会儿就要过堂受审了!”白记药铺门口,一个刚从药铺出来的妇人,跟另一个过来买药的街坊张大妈碰到了一起。[][就爱读书]
“什么?!张神医也能吃了官司?!这是哪个天杀的不长眼,竟然告了张神医?!不行,我要去衙门给张神医喊冤!对了,张神医被抓到哪个衙门去了?”这位街坊的小儿子前一阵子伤寒发热,看了几个郎中,都说可能不好了,后来经人介绍才来了白记药铺,一剂小剂量的青霉素下去,没几天,这位街坊的小儿子便活蹦乱跳了。
如今,这位街坊不管拿什么药,有事没事都要来这白记药铺转一趟,有时候甚至根本不是来买药,就是为了给张阳送点土特产,因为跟张阳同样姓张,这位张大妈又听说张阳初到大明,举目无亲,简直就要把张阳当做本家的小辈儿一样对待了,这会儿一听说张阳吃了官司,哪能不着急?
“还不是前几天那个,那个什么自称白家表少爷的人,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要娶白姑娘,发现白家根本不拾他这茬儿,竟然失心疯一样,告到衙门去了。县老爷他也糊涂,这样的明摆着的事儿,便将那浪荡子打发了便了了,还要过堂,真是!嘛,药铺的人现在也都去了,就在静海县衙门,我这也准备去看看呢,要是县老爷判得不公,我们可不答应。”那妇人的嘴很快,仿佛一顶机关枪,还没等人听清她说了什么,话都已经说完了。
“一起去,一起去。”听完妇人的说辞,张大妈马上拉着那妇人一起往静海县的衙门口赶去。
……
白记药铺到静海县的县衙并不远,基本都算不上出城,就沿着运河往南走,一会儿的功夫便到了。
在如今大明朝,静海县东西长22里,南北宽12里,东至渤海1)
大明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一直是允许百姓们到衙门旁观官员审案的,一是为了防止官员徇私枉法乱判案,其二也算是一种普法教育,效果倒是不错。
再加上,朱元璋时期颁布的《大诰》中,明确命令百姓们“互相知丁”。要求市井村镇中的老百姓对自己的邻居,一定要做到“互知业务”,也就是知道他们平日里从事何种职业;还要做到知道邻居家里几口人,几个人从事农业,几个人读书,几个人从事手工业或者商业;对于读书的邻居,一定要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在哪里上学;给别人做老师的,也必须知道他所教的学生都是谁。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大明的社会彻底变成“熟人社会”,这样大家知根知底,就可以有效地减少作奸犯科的情况。
虽然,自朱元璋之后,《大诰》基本就跟某国如今的宪法一般形同虚设,然而在朱元璋那会儿,《大诰》就跟红宝书一般,基本上是人手一本,各级各部门还要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宣讲《大诰》的精神,并且还是学子们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必修课。
所以,即便是到了如今,《大诰》在大明社会中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就拿这会儿来说,恰恰是因为邻里街坊们全都是熟人,所以原本只是几个人去看张阳过堂,而这会儿,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天津卫的市民要上街游行呢!
只是因为有着官不修衙的传统,静海县的县衙毕竟简陋狭小,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衙门的皂隶们只能大声安抚民众,有限地放入了一些年老德昭的人进了衙门,而剩下的则大多都等在衙门外面……
甚至就这一会儿的功夫,一些心思灵活的小商贩,已经推着货车开始在人群中叫卖了,几个小孩儿凑在一起,也开始跑跳打闹,一时之间,静海县的县衙外面仿佛开了庙会一般,好不热闹。( )
……
静海县的县衙前有照壁一道,照壁后为牌坊,牌坊上有匾额题“忠廉坊”。
牌坊以里为大门,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所谓“八字衙门朝南开”。
八字墙上可张贴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
牌坊以里,设有医学、阴阳学,右侧设有总铺(急递铺),以便于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
牌坊正北为鼓楼,为两层,是县衙中最高的建筑,便于报时和瞭望。
鼓楼外墙左右,分别建有申明亭、旌善亭。就是张贴有各项政策实施公告,案子判决结果和对于贞洁烈妇、好人好事的表彰等内容的地方。
静海县的县衙不大,进入鼓楼,便算是正式进了县衙,过楼之后,过了仪门即是县衙的核心建筑——大堂。
而这会儿,张阳、杨慎、唐伯虎,连同静海县的县令大人和他的师爷正一起坐在大堂之后的二堂,堂上一匾,上书“省观堂”。
这个二堂是个面积很小的房子,不过是大堂和三堂之间的一个穿堂,不过好在私密性不错,适合临时待客,商议一些机密事情。
“张大人,下官听说那原告许宜找了王世杰来帮讼,这王世杰是个落地的秀才,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可是却凭着对《大明律》的熟知,再加上他牙尖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