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随从大怒,刚要发作,只听车内的钦差大人道:“算了,将关凭拿出来,让他们看看。”
瞪了众军士一眼,那随从转身从车内接过以黄绫包裹的文书,直接扔给为头的那名军士,道:“睁大你们的狗眼,看清楚了!”
那军士接过,拿在手中反复看了几眼,摇头道:“刚才说过了,咱们不识字。请诸位稍等,我让识字的看看再说。”说着,瞅了一眼车队,转身离去,其余的众军士,则依旧像钉子似的站在车队前。
好一阵子,就在众人等得不耐烦之际,那兵头儿方笑嘻嘻回来,双手将关凭呈上,麻利地行了一礼后,笑道:“咱们有眼不识泰山,真是出巡的钦差大人……”回转头来,冲着手下喝道:“还愣着干嘛?赶紧让路放行!”
车声隆隆,钦差车队,这才重新上路。
一路上,类似的情况发生了多次,盘查也紧了许多。晚上来到一间驿站住下,众人一算,自进入了东平辖区后,一天过去,他们只行了三十来里,大多数时间,全都耗费在接受关卡盘查放行之上。
“东平侯想干什么?拖延时间么?”众人讨论。
“虽然日行三十里,终有到达之日。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
“如此一来,两日的路程,恐怕要行上数天了……”
郗耀歪在房间的床上,听着眼前景武、冯无忌等人的猜测,蓦地心中一动,又想起了数日前于半夜时分疾奔而过的那十数骑。
“难道,他们是在等什么人?嗯,究竟如何,明天就可见分晓。”想着,郗耀闭目养神起来。
次日早晨,车队又上路了。
与昨天一样,照旧是关卡重重,盘查不断,踽踽前行了三十来里后,一天又过去了。这一晚,车队停在一片草原中,众人睡在车厢内。
调息中的郗耀,这时睁开了眼睛,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好一阵子,隐有马蹄声传来,不一刻,四骑趁夜色,风一般地擦着车队而去,正是东平城方向。
“去时十三人,此番回来只有四骑。他们干什么去了?”念力轻轻一扫,郗耀便知这返回的四骑,正是数天前直奔京城方向的那十三人中的几个。
“正主儿既然回来,那么我们的车队,明天就能到达目的地了!”再次闭上眼睛,郗耀又入定起来。
次日早晨,车队踏着晶莹的露水,破开淡淡的晨雾,迎着初升的朝阳再次出发。
“准备一下,今天就能到达东平城。”车轮滚动之时,郗耀冲着众人说了一句。
“不会吧?听说还有近百里路程呢。”景武睁目说道:“要是像前两日那般样子,还要行上三天。”
“是真是假,今天太阳下山前,不就知道了?”郗耀一笑,再不多说。
旌旗于晨风中猎卷,车声隆隆,不一刻,车队便出了草原,再行了不久,便进入了处在官道两旁的一片居民区,路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进入一个颇具规模的小镇,有小吏于路旁跪迎。车队并不停留,一路绝尘向前。
沿途中,仍然设有重重关卡,却并像前两日那么盘查严紧,大数时候,甚至未等车队临近,众守军便移开路障放行;更有不少关卡,形同虚设,众军士只要看到车队前面开路的旗牌及上面的大字,便知是钦差来了,根本就不上前阻拦。
见今天一路畅通无阻,车厢内的众人不禁暗暗称奇,纷纷以古怪的目光看着郗耀,心道:“果然是能者无所不能,竟还有了未卜先知的神通。”
一路奔行甚速,到得下午酉时,车队后方的太阳尚未落山,宏伟的东平城,已然进入众人的眼帘;而穿过东平城后,再一路向东数十里,便是与吴国接壤的双峰雄关了!
临近东平城,早见有一大群人在城外等候。见车队浩荡而来,“砰砰砰”一阵炮响震天响起,跟着城楼三门大开,眉须如雪、身披铁甲的东平侯方东震,率众自城内驰马而出。
出得城外,纷纷翻身下马。方东震与众人单膝跪地,齐声道:“恭迎钦差!”
略一顿,方东震起身,冲着钻出车厢的钦差大人道:“恕本侯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站在车厢前,钦差大人一身官袍灿亮,怀抱上方宝剑,左手托着一卷黄轴,沉声道:“东平侯方东震接旨!”
“吾王千秋万载,德昭日月!”以方东震为首的众人,只得忽啦啦再次跪下,早有随从将香案摆好,面西而放。
将上方宝剑交给身后之人,圆脸微胖的钦差拉开圣旨,念道:“圣谕:东平侯方东震,一向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实为两朝功勋能臣。多年以来,为我大楚南征北战,立有赫赫战功。如今镇守东关,扼守要塞,令吴国不得寸进……今加封为东平公,享双俸。东平公定不负寡人之厚望,再接再励,以克建不世之功。钦此!”
“老臣何德何能,竟得陛下如此看重……”方东震磕头不已。身旁之人连忙将他搀起,再抬头时,其已是老泪纵横,声带哽咽。
收起圣旨,钦差下了马车,来到方东震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