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美新华1610> 第22章 殷地安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殷地安人(1 / 2)

第二天早上王大羽如约而至,在之前关押俘虏的简易大棚集合等候。嗯,其实是在等盒饭。

不久之后后勤组推着一车盒饭过来,饭盒还是昨天他们吃过的饭盒,经过简单洗洗重复使用。毕竟这种盒饭用起来也方便,也没听过重复使用一次性饭盒会死人的,而且这些“殷地安人”也很喜欢这种饭盒。

嗯,没错!殷地安人!这是昨晚另一项讨论“成果”。此项没有写进建国建议稿,但是通过用船内广播向大家宣传了。

根据现代穿越众的语言习惯以及未来的考虑,委员会决定将“印第安人”改称为“殷地安人”。

殷地安根据临时的释义是:在殷商末期武王伐纣,一位殷商贵族将领带领着臣民向东北方向逃离。为了躲避新兴的周王朝攻击,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艰难险阻……“各种形容词”……终于到达一片崭新的大地,从此再此生根发芽。而为了纪念已经灭亡的故土,将部族改名为殷地安,祈祷殷商故地安宁。

嗯,初步解释是这样,其他则需要等以后“考古发现”后再慢慢加以完善。

而后来流传的一个故事,新国家的建立者在到达这片土地时遇到王大羽的时候,他问的第一句话便是:殷地安否?

经过广泛传播,连健忘的王大羽本人也十分肯定自己确实这么说过。

不过现在年轻的他现在正在狼吞虎咽当中,实在是太好吃了,比部落里那种惨不忍睹的食物好上百倍。

正吃的尽兴的他,突然有个人拿着一根棍子敲了他一下。按照他在部落里的暴脾气,谁敢这么对他简直就是找死。

怒气冲天的王大羽站起来,抬头看见原来是这群神奇部落的人,他叫什么来着,大家好像都叫他“赵队长”和“赵勋”来着。

王大羽马上变换了一个脸上,示意有什么指示。

不一会儿,赵勋带着王大羽来到在另一个大棚开会的一群人面前。

董志明正在分配人力,按照计划今天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把两条渔船重新拉下水和建设红丘劳改营。两条渔船一大一小,不过都是木质渔船,如果是铁质渔船那就非常好了,可惜不是。

根据分配王大羽他们和部分俘虏将配合一队穿越众将第一艘渔船拉下水,王少伯和赵勋依旧是他们的指挥官。

由于第一艘渔船距离湖岸较远,而且比较大一点,约有十八米长,所需人员会比较多。将有王大羽部四十人,俘虏青壮两百人,穿越众三十人,总计两百七十人。将先把渔船拉到联合湖,再通过发源于联合湖的小溪拉进西雅图海湾。可以预见这个将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按计划将用三天时间来完成这项工程。

第二艘渔船距离湖岸则只有七八米的距离,一共派出八十人的队伍前去。第二艘渔船将被拉进后世华盛顿湖里,先在这华盛顿湖里捕捕鱼虾,去对面打一打土著部落。作为现代渔船用在这个小湖里捕鱼,实在是太浪费“船才”了。主要是如果要跟第一艘渔船一起在西雅图海湾,需要一座五六十米高的山坡,而这艘渔船也不大,所产生的效益还不如放在华盛顿湖里捕鱼。

另外暂时土方车等机械到达不了那边,沙滩车等小东西也提供不了多大力,只能用来运输点工具。所以最终把渔船拉下水的,只能纯粹使用人力来了。

吴世林作为建筑工程委员算是最近最忙的几个人之一了,两艘渔船的下水工程也需要他远程指导一下。为此两架无人机将各负责一队,将图像传输回来供吴世林决策。

“按照吴工的建议,咱们负责的这个‘小家伙’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拉到联合湖边,首先需要队船底加固、拆下螺旋桨避免二次损伤以及清理一条通往湖边的通道。第二步由救生艇牵引到联合湖的西边,那边有条小溪通往海湾。然后通过小溪将渔船运送到海里,这是第三步。不过很明显第三步会有点困难,虽然这是条小渔船,但小溪上游太窄,不足以让渔船安然渡过,临时开挖拓宽也来不及。所以我们需要到时候给船底再次加固一下,到时候现场研究一下具体的办法。”王少伯对这几位主要的负责人说一了通。“好了,就这样,赵队长您带王大羽他们去押送俘虏过来,其他人整理好准备,准备出发。”

赵勋及王大羽带着一群殷地安人前去红丘劳改营认领押送人员去了,王少伯则组织人员整理装备。顺便通过无人机再次了解一下地形,跟吴世林沟组织安排。之后跟渔船船长陈志鹏聊了一下,后者对于渔船充公完全没意见,不要补偿都行。因为他深知只有集体强大了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另一位船长也同样的想法。

不久,赵勋带着两百俘虏过来与王少伯汇合,当然这汇合不算太平静。很多没见过南海一号的殷地安人吓的胡言乱语,王大羽的人费了好大劲才平息了混乱。看见王少伯一脸不悦,王大羽则比划了一下表示:这群乡巴佬没见过世面。殊不知王大羽他第一次看到南海一号也是这幅德行,王少伯看了时间觉得不早了,下令马上出发。

经过跋涉到达渔船搁浅地点之后,马上开始动工。渔船还是原本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