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正沉浸在原始纳西族人们顺应自然,辛勤劳作,充满幻想的生活中时,边上一个女孩打断了张易的沉思:“先生,请问您是不是认识这些字?我看您已经看了很久了。”
张易转头一看,一个很文静的女孩,穿着纳西名族的服装,看样子好像是这里的工作人员。
张易没有多想,说:“能认出一些,这些比甲骨文更直观,用心体会,可以感受到它们蕴含的意思。当然也不一定正确,我就是瞧着玩的。”
女孩就指着一张照片问道:“您能帮我讲一下这张上面的意思吗?”
这是一张石墙上拍下来的图片,张易指着这一串图案说道:“这意思可能是说在这片山中,有一个风很大,太阳照不到的山谷中,有很多发光的石头,可以用火烧了,然后铁匠可以打制出刀剑,应该想说这里有个金属矿,矿石上面有反光,矿石炼制后可以做成兵器,这边是说,这个山谷中有大蛇,去的时候,要用弓箭杀死蛇。”
这个女孩说道:“我们馆长介绍也是这样,但是他没有说风很大,还说是要太阳落山的时候去,不过我觉得你的解释更合理啊,那个风大怎么看出来的?”
张易指着那个山谷和上面树一样的图画:“这个山两边不对称,两个山谷左边大,右边小,想指明的可能是山谷,这棵树在这左面山谷上方,树顶上被吹歪了,说明风大,放在山谷上方,说明山谷里面风大,这个太阳画在山的这个边上,说明照不到山谷中,山谷应该是在山的阴面,后面这幅图一个人搬着着发光的石头,前面有个铁匠炉,上面有个火,边上摆着两把刀剑。
那个人很简单,石头却发光,说明重点是石头,而且是矿石,矿石烧了后就可以打制刀剑,所以是金属矿石,金属矿石发出金属光泽也就很自然了。
再后面那个山画的很小,有人拿着弓箭在射蛇,重点在射蛇上面,画着山小,表示离山谷远,既然提到,那么就是去山谷的路上。古人都是把画通过大小方位以及顺序,把故事讲出来。当然我这个猜想也是一家之说哦。”
女孩却觉得张易分析得很好,就拉着张易继续看其他的图片,然后两人一起开始体会这些画中的意思,一般都是女孩说,张易补充些自己体会的内容,这里的图片很多,一般来说,画在石头上的比木头上面的更古老。
从这些图片上,就可以体会到东巴文字慢慢成型的过程,直到好多字固定下来,表述特定的含义,再随着固定文字的增加,通过文字已经能完整叙述一件事情,不再通过图案特点来表述了,更接近文字了。
不知不觉,两人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这一个框架里面的图片讨论完,那个女孩跑到柜台后面拿了两瓶水,递给张易一瓶,然后和张易聊了起来。
这个女孩就是纳西族人,是彩云民族学院的学生,快毕业了,实习就选在这边,准备写关于东巴文化发展的毕业论文。张易给她一通讲解,稍微整理一下,完全可以拿来当做毕业论文。
女孩听说张易是教历史的老师后,就开始称呼张易为张老师,然后就开始问一些关于虞夏少数名族的一些历史典故,张易大部分都能给出一些解答,有些冷僻的问题也不知道。
张易在东汉就非常注意民族问题,对于当时各民族的习惯和传承都让专人进行过整理,教化的同时,也对民族的一些风俗文明进行保护传承,这样对于民族和睦和融合反而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互相尊重才是亲密交往的基础,只有尊重各自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消除隔阂,互相谅解。
对于比较古老的苗族和彝族,张易当时是参与研究最多的,因为东汉时候,苗彝两族的好多文化就显得很古老,而且有传承可以追溯,苗族能追溯到蚩尤时代的九黎文明,而彝族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远古羌人,学历史出身的张易对于追溯这些文化很是着迷。
而这两个民族,在东汉,反抗得也最厉害,等张易控制地盘后,制定出恰当的抚慰政策,才真正把这两个民族融入吴国的国家体系中,再也没有反叛发生,给国家节约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腾出更多的精力花在发展经济和拓展海路上。
互相掠夺和同舟共济是两个相反的循环,一个使情况更糟,一个使大家都好,张易中年能够静心去修炼,边疆太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女孩听说张易他们旅游是自由行动,今天刚到,时间还很充裕,就邀请张易去她家做客,对于能够近距离了解纳西族的生活,张易很是高兴,欣然同意,约好明天早上一起去女孩家的村子。
女孩和其他人说了一下,毛遂自荐要求带张易出去,体会能反应纳西文化的地方,晚上再请张易吃最正宗的纳西美食。
张易正准备走,那个婴儿肥的女孩,忽然就到了张易面前,弱弱的对张易说:“明天我也想跟你去。”
张易转头看着纳西女孩,那个纳西女孩刚才就注意到了,这个一直在周围逡巡的女孩,却没好意思问,现在主动跳出来要随同,就问张易:“你女朋友啊?”
看张易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