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柔喜欢穿一件火红色大氅,在草原上他带着自己的兄弟们象云一样的来去如风,所以有这么一个外号。”
周澈恍然大悟的点点头,回头问站在身边的凌锋:“你认识这个火烧云吗?”
“在北疆他和韩猛一样,非常有名气,手下有几十号人。几年前听说他突然不干马贼,带着弟兄们回大汉谋生去了。原来是做了大汉的官。”
“韩猛认识他?”
“我不知道。马帮之间一般互相都不认识,各干各的。”
周澈笑起来:“真想马上见到他。”
阎柔果然是一条好汉。身躯高大魁梧,比周澈还高一点,一张棱角分明,坚毅刚强的脸,一双深沉的眼睛里闪烁着机智和凶猛。也许是自小就混迹江湖的原因,他比同年人明显的多了一份沧桑和成熟。
周澈和他一见如故,彼此惺惺相惜,立即就熟悉起来。和鲜于辅比起来,阎柔的性格开朗豪爽,为人粗旷不羁。鲜于辅就显得内敛稳重,彬彬有礼得多。
“潞城和雍奴的援军集结得太慢,步兵又多,实在是快不起来。”阎柔和李弘他们见面之后,立即解释来迟的原因。
“子玉兄带来了多少部队?”周澈着急地问道。
“广阳郡骑兵六百。潞城和雍奴城有骑兵两百。三地的步兵加起来有一千人。”随即阎柔把两城的带兵县尉窦晓,章勋叫过来。两人看到传言中的周澈,脸上都露出难以相信的神色—毕竟凶名在外,真人确是翩翩儒将。
“比不上你们右北平郡人多势大,一出手就是两千骑兵,厉害。”阎柔笑着说道。
周澈苦笑,“为什么这么少?”
“各地的郡国太守、相都不相信渔阳城能够守得住,所以把主要兵力都放在坚守各自的城池上。按惯例,胡人的部队深入到内地后,因为担心部队的补给跟不上,一般在内地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一旦他们攻打城池受阻,就会在城池附近的乡村大肆掳掠一番,然后就撤回去。所以各地的太守对出兵支援一事,都不是非常积极。”鲜于辅在一边小声解释道。
“难道乡村百姓就不是大汉子民吗?”周澈气愤地说道,“没有他们种粮食织布,城里人早就饿死了,冻死了。”
“皓粼,还是想想如何渡河作战,不要生这些无谓的气了。渔阳城的百姓还在盼着救兵呢。”鲜于辅立即小声劝道。
周澈愤怒地踢了一脚地上的杂草,大声吼道:“出发,到鲍丘河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