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奋斗在大清朝> 第7章 进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进城(1 / 3)

次日清晨,太阳尚未露头,黄家便是热闹了起来。

“老大家老二家的,你们去把厨房里的东西都准备起来,猪肉和公鸡都收拾出来。”

“燕子,庭院再扫扫。老三到村东头老纪的杂货店里咕二两酒回来,要三花,快点。”

“婷婷去把四郎叫起来吧,让他好好收拾收拾,今天他可是主角,要给祖宗个好印象!”

一大早,老太太就使唤起来了,忙里忙外,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老爷子是个说干就要干好的人,在昨天还没定下的时候已经让老太太开始准备了,大部分食材都连夜处理过了,木耳等山菌也被大伯母还有二伯母泡了起来。一群孩子也都被老太太使唤起来帮忙,速度很快。

老爷子今天特地穿上了珍藏的青布袍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稍有褶皱的地也都被老太太抚拉平直了。他站在祠堂前,就那么直直的立在那里,注视着祖先的牌位,在在那供桌上,放置了一叠厚厚的线装书,虽然保存得很好,但从侧边有些泛黄的书页来看,也是有些年头的东西了。

清代男子衣着以袍、褂、袄、衫、裤为主,改宽衣大袖而为窄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的变化比较多,但没有领子,得再另加领衣。

被老爷子严令在小黑屋温书的大伯今天也是得到了****,一身儒生打扮,背着手站在院子里踱步。享受清新自由的空气。

不一会婷婷就把炳林叫了出来。其实炳林也是早醒了,在房间里准备这次进城的行理。其实他的行理并不多,就几件换洗衣服和老师送给他的古琴。炳林知道家里积攒点血汗钱不容易,能供他进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在县城里,生活处处都是花钱的地儿,所以他准备带上古琴,或许能在县城找到一份兼职。

原来他昨夜猛然记起,就半月前,他和刘老进县城采买的时候曾路过县城最大的妓坊“揽月楼”前,无意间瞧见揽月楼门口的照墙上,贴了一张大红的揭帖,上面说“诚聘琴师”云云。那时炳林也只是路过无聊,看着那****晃眼,便随意瞧了瞧,昨夜想起,却是觉得是个不错的去处。在学习之余,他也能工作,挣点零钱,家里的负担能减轻不少。只是现在想起来,离那张揭帖张榜已经有些日子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捷足先登。

等一切准备妥当,已经到了上午辰时中了,正是吉时。黄家的男人陆陆续续步入祠堂。这个时代的女人除了嫁入男家时可以进祠堂,一般是不能进入祠堂的,所以黄家的女人们在把祭祀所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之后,任务便是宣告结束了。

对于祠堂,就是现代人们都是十分崇尚堪舆风水之术,清代就更不用说了,大凡兴建村庄、院落、祠堂以致庙宇,都要请风水先生先勘测定方摆向,堪定龙脉吉位。

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就方位而言,大多数是坐北朝南,只是地方不头,穴位不头,要求不同,有的是正南,有的稍偏东,有的稍偏西。当然这和房屋坐北朝南能冬暖夏凉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

黄家祠堂是黄老爷子搬来后建的,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十分注重装饰,从照墙、门到屏风、门楣、正壁、梁柱、梁枋到斗拱、垂带、檐子、檐角到屋角、横梁、屋脊,都是极尽心思,争夸工巧,不惜资费。

清代的民间艺术工艺美术,继承发扬了明朝的简洁明快又细腻精致的风格,祠堂中的陈设并不多,艺术工艺却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整座祠堂,可以说是一栋小型的艺术殿堂也不为过。

只见老爷子先是对着先祖恭敬的90度鞠躬,然后站到右侧,读了一通祭文,然后烧纸钱焚银宝,又在神前献上一杯酒,之后领着众人将祭祀的物品放到供桌上,念念有词,三拜九叩,一整套繁琐地礼仪流程下来,很是严肃,庄重。

黄炳林作为今天的主角,跟在老爷子身后跪在祠堂里,一板一眼做着各种动作,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样一套流程下来,炳林感觉全身都快散架了,偏偏不能表现出来分毫。

“今儿个是个好日子,四郎就要进城读书了,”老爷子腰杆挺得笔直,朗声喊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四郎,家中情况你也是知道的,能供你读书实属不易,所以你必须认真刻苦,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考试及第,光耀黄家门楣!”

“是!”黄炳林沉喝道:“孙儿定当竭尽全力,刻苦读书,光耀黄家门楣。”

老爷子满意点头,扫了一眼下边一众子弟,在所有人的不解的注视下,奉起供桌上那本厚厚的线装书,当着所有的面,轻轻展开:“老夫借今日之良辰吉日,在这里当着列祖列宗的面,郑重宣布一件事!”

所有人一惊,老爷子还要宣布事,还要当着列祖列宗的面?之前怎么没有听到什么风声?难道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了吗?

所有人心中惴惴不安,想不到老爷子要说什么大事。

老爷子看着下方自己的子孙晚辈,表情严肃,认真地道:“今日我黄永在此立誓,自我以下,所有我的直系子孙血脉,从今以后,不管贫穷贵贱,皆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