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鳌拜王朝> 第一百三十八章【钱都上哪里去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八章【钱都上哪里去了?】(2 / 3)

活不下去,再不反腐,迟早出大问题。”

“可是朕一说加商税,满朝文武集体反对。如果我强争商税,他们会骂我是昏君。”崇祯说着,扭头悄悄抹了抹眼泪,道:“连你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鳌拜觉得崇祯太可悲了,二十岁不到,背负了那么多的压力。身边还没个合格帮手。

崇祯一脸忧虑,又道:“宣府、大同、蓟州、延庆等处皆有军饷拖欠,前线军士萎靡,军心动摇。几处边关军饷拖欠达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许多将士在边关把守,形情最好的卫所都只能拿到三成的军饷,好多士兵一家老小都在忍饥挨饿。已经有了军心不稳之势,全靠将官强行弹压,若有万一,恐随时有兵变之忧。那些朝臣,根本就不管这些事,他们天天就知道逼着朕销毁《三朝要典》,我现在该怎么办?”

几年前制定的《三朝要典》是天启钦定的史书,共二十四卷,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那些破事,其中最大的反派,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号称“清流”的东林党人。天启帝当时的想法就是力捧忠于自己的阉党,打击东林党,所以视这本书为名著。

现在阉党已经被铲除了,东林党人重新获得了重用。他们现在急的不是在干出一些名堂,而是为自己洗涮罪名,进行翻案。

想要毁掉《三朝要典》就等于否定了先皇的结论,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朝臣们围绕着此书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烈到什么也不用干了。

所谓清流,根本就是一群只在乎名声,不干实事,掩耳盗铃的龌龊分子。在他们看来,面子大于一切。其实老百姓才不管这帮大人物谁好谁坏,他们只想吃饱饭。而那些只顾面子工程的大官,往往都是让人吃不饱穿不暖的类型。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干不好工作,自诩正义又有什么用呢?

鳌拜知道,如果崇祯销毁《三朝要典》,并对相关史书进行修改,为东林党扫清障碍,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但他却提议道:“皇上,我建议把这书销毁吧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需要再争论了。争论这是只在浪费时间,阉党都已经铲除了,还有很多受了牵连,做都做了,还留着这书有什么用呢?既然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就不要再考虑回头,如果不销毁,东林党那帮死要面子的文人也不会善罢甘休,难道朝廷不干活,就整天争论这个?当机立断,然后干其他的吧。”

本来朝中持销毁态度的人就占了多数,现在一听鳌拜也表态了,崇祯马上下定了决心。“你说的对,打击了阉党,又不给东林党完全翻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明天我就去了结此事。销毁后,他们应该不会再争什么了。”

鳌拜阴谋得逞,心中大笑三声。销毁后不会在争?崇祯现在依旧对东林党的危害认识不清,销毁《三朝要典》,只会使官员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政治清算上来,这么做不可能取得广泛共识,只会让东林党高兴,造成进一步人心涣散。

你一上台,就把先皇的一切都否定了,怎么可能没有反对意见?东林党稍微出点事情,还会有人想给阉党翻案的,你们就慢慢翻吧,一直翻到我准备妥当,把你们一网打尽为止。

人心不稳,谁还会注意鳌拜在山西、张家口干什么呢?

在崇祯看来,却是解决了一个烦心的问题,又说道:“再说军饷吧,快想个办法。很多托太久了,钱也迟迟凑不起来。”

崇祯却没想到,造成这个局面,还是党争。如今的内阁府李国普,随着朝廷对魏党清算力度加大,日子越难过,他平日时时刻刻留意着底下的人,生怕有人暗中使坏,抢去了他辅的宝座,所以对几位大臣处处压制,事事掣肘。户部尚书是他的人,一提到拨付欠饷,就顶着、拖着不办。宣府,蓟州等地是重要军防之地,也照拖不误。幸好八旗军人少,战斗力不行,要是和大明实力相当,借着兵变打进中原,直接就亡国了。打击政敌比打击外族还重要,明朝的大臣就是这么牛B。

鳌拜问道:“欠饷总共加起来有多少了?”

崇祯看起来都想用脑袋撞墙,轻道:“一百三十万两。”

鳌拜激动了……尼玛这群不打仗的兵吃的不是饭,是能量块啊。大明养了些变形金刚吗?如果他是皇帝,毫不犹豫就裁军,只留精锐,让其他人退伍开荒种地去,自己养活自己。他皱眉道:“大臣们都怎么说的?”

崇祯摇头道:“还是增加辽饷。”

“那其他税就不能加吗?比如盐税?”鳌拜提议道。反正盐帮是搞私盐的,收不到他们头上,无所谓。

崇祯无奈道:“朝臣上疏说江淮盐商这两年亏本,今年的税收只有两百万贯,还怎么加税?”

鳌拜听苏梦儿说过,江淮官商也搭卖私盐,魏忠贤一垮台尤其严重,私盐的数量一下变成了盐引数量的几百倍,暴利垄断的情况下还敢说亏钱交不起税,皇帝还信,这真是大明特色。

鳌拜站了起来,激动道:“两百万贯,这你也信?那些盐商的房子只怕都是金子盖的了”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马克思说:有些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