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六人,功列第一,赐食邑一千三百户。
“来人,召李超入宫!”
太子令一到,李超早就穿戴好了,他就知道李世民会来召他。
骑着马来到东宫,李世民一看到李超,就有些气不顺。
“这是怎么回事?”李世民把李超的辞表直接扔到了他的面前。
“殿下的授命与制度不合,臣不敢身兼此数职。”
“有什么不合适的?孤让你当你就当。”
“殿下,此风气不可开啊。国朝大事,制度为先,殿下你也应当遵守制度。有好的制度,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朝政啊。”
李世民想想,倒也有道理,“罢,那就免去你京畿道大都督、左翊卫大将军之职,不过京兆尹不能辞。少詹事也得继续担着,能者多劳,你不要总想着偷懒。孤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你怎么能轻闲?”
李超很想跟李世民说,当太子不是这样当的,你现在还只是太子,若你当上了皇帝,你岂不是要累死?
不过李世民是聪明的人,等他先累一阵子,慢慢的他肯定就能明白过来了。
“殿下怕是几天来都还没有睡过吧?”
“睡不着,偶尔打个盹,很快又醒了。”
“要不要我给殿下开点安神助眠的药物?你这样,太伤身体。”
李世民摇了摇头,“我还是想清醒点。”
“算了,你来了,我们干脆喝点酒,聊会天。”
酒是灞上酒坊出产的特贡大曲,还有五香牛肉干等。
李世民酒量一般,但今天也慢慢的抿着。
“殿下似乎有心事?”
李世民露出无奈的表情,“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之前孤也不知道朝廷的开支会如此之大。现在接手后,才发现国库居然空空如也。今天,我只加封了五位功臣,甚至都只给了食邑,没有其它赏赐,不是孤小气,实在是拿不出东西来赏赐了。”
李超倒是不奇怪。
大唐开国,国策制度都还不成熟,国家的税赋以实物为主,征收和运输环节,都相当的麻烦,成本很高。
另外连年征战,朝廷开销也很大,支持战争,安抚地方,安置流民,甚至是赏赐功臣等,李渊又是个大手大脚的,封出去的勋爵都数不清,每年朝廷不多的收入里,还得拿出许多来赏赐功臣勋贵们。
现在李世民麻烦了,没钱赏赐功臣,甚至都没有钱去养那支新建立的北衙禁军。
“三郎,你向来足智多谋,赚钱的本事也厉害,你跟我说说,朝廷如何才能有钱,又不会背上横征暴敛之名?”
其实李超觉得朝廷想赚钱,真是很容易。
不说别的,直接加税啊,简单粗暴。若是你觉得这样吃相难看,那你可以搞些赚钱的产业,垄断经营啊。
反正在李超看来,要赚钱太容易了。
可李世民却还捧着个金饭碗在要饭,哎,要怎么说他呢。打仗是把好手,可搞钱,李世民就不行了。
他们只会当个地主,收租,其它的就不懂了。要么兼职个强盗,打仗,抢夺战利品。
打仗,倒确实也是个很能赚钱的办法,但现在唐朝不可能打仗,内部还没安稳呢,而且也没钱打仗。
收租,租都是固定的,这个也改变不了什么。
经如搞个国有银行什么的,也很赚钱啊。不过李家现在经营钱庄呢,干嘛要给自己找对手。
想了想,李超有了一个想法。
“殿下,臣倒是有一个想法,或者可以暂解燃眉之急。”
“说来听听。”
大唐有很多勋贵,公侯遍地走,虚封的更是数不清。朝廷的收入,除了拔给地方留用,送到中央的财政,大部份最后都拿来养这些勋贵们了。
因此李超的想法也直接,以后不管官员们有几个兼职,反正就只按其散阶品级,给一份俸禄。
所有的勋、爵,不给俸禄,真封的食邑也直接转换为田。就是那些国公县侯什么的,就算有真封,以后也拿不到封户的税收了,朝廷直接给他们田,按他们的封户数量给,一户真封换十亩永业田。
如李超现在是一千八百户真封,李世民上次还说了全都按最高的每户七丁标准给,实际上李超是拥有一万二千六百丁口的三分之二的租庸收租权,这是相当恐怖的,反正李世民现在还是有些心疼后悔的。
李超知道李世民早晚会后悔的,因此也不指望着真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他现在给李世民提议,封户换永业田,一户十亩。李超一千八百户真封,那就是一万八千亩永业田。
“朝廷哪里拿这么多地出来呢?”
“边疆之地啊,也不需要是好地,反正没开垦的也行,直接赏给勋贵们,让他们自己去开垦。这样一来,朝廷不再需要负担勋贵们,勋贵们开垦了这些地,出产就算不给朝廷,可也能实边啊。”
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