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心疑云的杨凡,又想起自己来此的目的。他来此是为了观想自己的禁咒之物,而非探秘。他心中暗道:“师尊一定清楚这些东西。这些疑问,等出去后再问他便是。”
杨凡心中一定,便抛开一切疑惑,静心观察起丹炉。
随着细细观察,杨凡逐渐看清了丹炉的很多细节,更在丹炉表体发现了许多铭文。这些铭文密密麻麻,形状古朴奇异,不属于杨凡所知的任何文字。
接着,杨凡鼻翼耸动,更闻到一股浓郁的药香。这药香与之前的气味一致,只是更为浓郁。
这时,杨凡脑中划过一道闪电,瞬间想起师兄姐以及师尊的禁咒之物。
大师兄张谨瑜的生死录,只怕是源自丹炉铭文;二师兄申屠烈的烈焰刀,应该是临摹这无尽的火焰;金不换的迷丹之法,恐怕就是取自这药香;而师尊的锁链,肯定与这八根锁链有关。
想明白一切的杨凡,突然沉默下来。他一时不知道,自己该观想何物。这时,杨凡的视线,再一次定格在眼前的巨大丹炉上。
一个野望自其心中升起,他要观想这座丹炉,以这座丹炉,作为自己的禁咒之物。
这个想法一经形成,便再也抹杀不去。杨凡内心仅存的理智,不停地在告诫他:“疯了!疯了!真是疯了!”
因为杨凡深知,所谓观想,根本不是简单的凭空想象,而是要依照某个对象,或以神识、或以灵力等自身之物,在识海中凝其神、刻其形。
唯有如此,修禁咒者方有可能获得自己的禁咒之物。
此时,杨凡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整个身体都慢慢兴奋起来。而丹炉仍静静地悬在高空中,仿若一个踏天的巨人,对杨凡的到来,没有丝毫反应。
毕竟相对于丹炉来说,杨凡实在太小太弱。蝼蚁的存在,又何曾引人注意过。然而,今日杨凡这只蝼蚁,竟然生出要征服巨人的想法。在他人看来,这是何等的可笑。
杨凡睁大着双眼,将丹炉的整个轮廓都纳入眼底,然后运转禁咒之法,以神识为笔,在识海中一点点刻出丹炉的轮廓。
在刻画初期,杨凡较为生疏,屡屡失败了数十次,才慢慢掌握了刻画技巧,几经尝试后,才终于成功刻出丹炉的轮廓。。
然丹炉太过巨大,纵然仅是个轮廓,也几乎耗尽了杨凡的神识。若不是杨凡神魂极为强大,根本完不成丹炉轮廓的刻画。
此时,杨凡的识海中,丹炉轮廓似有若无,几乎淡不可见。更为糟糕的是,不过数息时间,丹炉轮廓已经不稳,开始逐渐的碎裂。
杨凡稍稍调整数息后,不敢再停歇。他忍着因神识枯竭而产生的阵阵眩晕感,努力引导着体内灵力贯入识海。在禁咒之法的控制下,丝丝缕缕的灵力如藤蔓般,被缠绕在丹炉轮廓上。
随着灵力越缠越多,丹炉轮廓逐渐稳固,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粗壮。这一过程持续良久,也整整耗用了八滴丹田灵液。这意味着整整八十缕灵力,都被缠绕在丹炉轮廓上。
直到此时,杨凡才终于松了口气。因为观想禁咒之物最难的关卡终于过去,丹炉轮廓不会再碎裂。而禁咒之物能达到何等程度,就看接下来的填充步骤。
之前,凌空子也对此详述过。修禁咒者,其成就如何,与其禁咒之物有很大关系。但这禁咒之物极为怪异,一经观想出来,便不可改变。
修禁咒者若想变换禁咒之物,只有损灭它,再次观想它物。只不过,这变换的代价极重,很少有人真会如此行事。
杨凡脑中回想起师尊的话,轻吐出口气,开始进行下一步。此时的他,已经耗尽了神识和灵力,自然不能用二者继续观想。所以,杨凡选择了自身气血。
因为此时杨凡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气血。纵是虚拟之身,但也如同真身般,气血滚滚。更让杨凡振奋的是,他与真身仍保持着关联,一样可以运转《盘圣诀》,利用体内空间,吸收此地热能,不断生成新的气血。
这就意味着,杨凡有无穷无尽的气血,用来填补识海中的丹炉。而这一切本就是杨凡的打算。不然,以炼气期的修为,杨凡根本不可能成功观想丹炉。
随着杨凡毫不吝惜地,将自身气血送入识海,丹炉轮廓以极快的速度丰满起来,从一个简单骨架,慢慢滋生出血肉般,逐渐变得栩栩如生。
唯一不同的,就是眼前的丹炉有着金属光泽,而杨凡识海中的丹炉,却散发着阵阵血腥味,通体也呈血红色,让人看到的第一眼,就心生惊意。
随着识海丹炉越来越完整,丹炉吸收气血的速度也剧增。《盘圣诀》已被运转到极致,但仍渐渐跟不上丹炉的吸摄速度。
在这过程中,杨凡因两者的速度差异,来不及补充气血,自身也逐渐消瘦下来。这全是因为损耗自身气血的缘故。但让杨凡焦急的是,识海丹炉的外观已经极为完整,但仍没有丝毫结束的动静。
“不行,再这样下去,我定会被吸成人干不可。一定是有什么地方疏漏,不然按禁咒之法,此时早已结束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