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北都传来特大旱灾的消息,据说已经赤地千里、河流干涸,农作物绝收,大面积饥荒,粮价暴涨,甚至旱极而蝗,民多疫疠,人相而食,民不聊生。林侯和书落接到消息,请旨了正帝,便急匆匆地赶往北都,连跟待雪道别的时间都没有。
整个后宫上下都紧衣缩食,正帝以身作则“减膳”,以表与民同苦之心,后宫众妃及皇子女的日常用度也有所缩减,满朝文武也都慷慨解囊,加上国库中出的银两,集资二百万两白银运往北都。
正帝设清晏慰劳众妃及百官,所谓“清晏”,就是全素席,配以清酒,赞赏一下解囊的众位。
待雪携待玥坐在皇后下坐,听着大学士作了篇赋赞扬正帝英明、百官勤勉,措辞深情,语气真挚。可是待雪知道他是在正帝驾崩后第一批倒戈的“忠臣”,心中深觉虚伪,面上却不得不做出感动的神色。
待玥拉拉皇姐,凑到她耳边说:“姐姐,怎么没有肉吃?”
待雪抚摸他的小脑袋,“待宴席结束,姐姐吩咐小厨房给你做好吃的。”
待玥道了好,乖乖坐在席间吃着糕点。
待众臣作赋敬酒后,正帝颇为烦恼道:“有谁堪当钦差大臣,运灾银往北都?”
众臣纷纷举荐世王爷,满朝中他的呼声最高。
待雪却知此时正帝颇为忌惮世王爷,奈何确无合适人选,百官又纷纷举荐世王,最后还是世王运灾银前往北都。
前世世帝犒劳北都将领,安抚流民,顺道在林侯的帮助下镇压了百姓的起义,得了一番英明贤王的好名声。他功高盖主,拉拢了满朝不少重臣,那时正帝已有除他之心。若是正帝不是驾崩得那么巧,世帝篡位能不能还是二说。
待雪暗忖:莫非父皇之死是世王所为?
不是待雪想这样怀疑她的皇叔,实在世王嫌疑太大。就算后事证明他明面上是个爱民勤政的好皇帝,但暗面里他又做过多少不义之事?待雪不得不对他有防范之心。
待雪的目光透过众臣看到了一个她等待已久的人——她的亲舅父季阳楼。
几天前正帝将三年前被贬的季阳楼官复原职户部左侍郎(从二品),召唤回承都。这其实已有向皇后示好之意,只是皇后似乎并不领情,二人的关系仍然僵持着。
待雪的记忆里前世季阳楼回承都只担任了一个正三品的官职,不知是什么令正帝改变了想法,但是轨迹已经改变……
待雪瞒着母后写信规劝舅父自荐钦差大臣,季阳楼反对,言道初回承都不宜锋芒太过。待雪无法,只能将列举种种原因说与他听,虽然那些理由甚是牵强,但好歹季阳楼同意考虑考虑。
此时见季阳楼从人群中出列,待雪心中的担忧才算沉了下去。
“微臣愿当钦差大臣出使北都查访民情。”季阳楼朗声道。
众臣中不少人提出反对,甚至将季阳楼从前被贬的原因都翻了出来。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正帝欲除季家,贬季阳楼首当其冲,如今季家已不足为患,而在用世王和用季阳楼之间,待雪猜她的父皇会选后者。
群臣颇为愤慨,言语间似乎有非世王不可之意。待雪仔细观察正帝的神色,看出他已十分不悦。
太常寺卿言道:“季大人官居二品,甫上任,威信不足,恐难以服众。”
待雪等的就是这句话,施施然从席间而立,步入正中,盈盈一拜,恭敬启口:“儿臣愿同去。”
太常寺卿反驳道:“公主身份尊贵,怎能前往灾民聚集之所。”
众臣皆附和反驳,大学士言道:“闺阁待嫁之女怎能抛头露面于北都。”
这大学士分明是世王党派之人,倚老卖老,此话既侮辱了待雪,也无异于扇了正帝和皇后的耳光。
待雪仰首道:“本宫为一国圣公主,地位尊贵,非一般百姓女子。随舅父同行,足彰勤国威仪。于忠,百姓身处苦难,待雪难以置身事外;于孝,身为父皇之子,应当为父皇分忧,义不容辞;于义,北都是林侯府的封土,待雪当为北都的百姓尽心尽力。愿父皇应允!”
众臣听得待雪如此说,都以皇长女为傲,支持季阳楼的人逐渐增加了。
这番话言之凿凿,但只有待雪自己心里清楚,她这么做只是为了她的亲人和她自己。为了给自己谋一份好名声,为了打压世王,为了母后娘家能有更大的势力……
待玥眨巴眼睛,从椅子上跳下来,跑到待雪身边跪下,奶声奶气道:“儿臣也要去!”
待雪闻得小包子此言,恨不能揪他的耳朵,这完全不在她的计划里。
正帝的表情喜怒难辨,静静地审视下方季阳楼和一双儿女。半晌,终点头同意季阳楼和待雪一同前往北都。
正帝先夸赞了一番季阳楼年少有为、堪当大任,不愧是皇后的胞弟,又说皇后教子有方,养出一双好儿女,朕心甚慰。
待雪将目光投向皇后,皇后正疑惑地看着季阳楼,察觉到待雪的视线便转而看向待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