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没有听进去。互相收尸,我们牺牲了几人,你们牺牲了多少人。规矩,规你个头。首先你就不讲规矩。这一回不用儿子动手,自己张弓搭箭,一箭射去,直贯喊话小卒的胸膛。
元昊气得跳脚。
最后冷静下来,得,咱不在这个小寨子争,直接南下去。
丢下几百具尸体与大堆攻城梯子不问,大军南下。然而高平寨的屹立,对元昊来说。有些寝食不安。首先就是供给,前面全是骑兵,但后面有许多民夫押着辎重。必须兼顾。偏偏有这个寨子立在后方,会成为后勤军队的恶梦。想要平安,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护送。
但到这时候,元昊还是很乐观的。
离镇戎军越来越近,将吴昊喊来:“你潜入渭州后方。”
“喏。”吴昊万分不情愿地说。
但不得不从,借着茫茫的暮色,带着几个人。做了宋朝人打扮,向南方潜去。
第二天天明,元昊忽然将大军带着折向东南,东南便是彭阳城,斥候带回来的消息,郑朗正好巡视到彭阳城,城中仅有一千五百名宋军,要么郑朗自己带了一千名随从。而且彭阳城修得早,一直没有修葺。不象高平寨易守难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要将这个小宰相擒住,泾原路大捷便有了。
但在这时。元昊有没有想过,真要将郑朗捉住,契丹人会不会放过他。在契丹人心中早就将郑朗当作他们未来的栋梁之材,中兴希望。只要元昊将郑朗弄成一个万一,契丹人非得与他拼命不可。都不用郑朗使反间计的。
……
战事终于爆发。
在这之前,有一人悄无声息调到京城。
包拯。
天圣五年中的进士,与韩琦、王尧臣、吴育、石介他们是同一榜进士,比欧阳修还早了一届。比郑朗早两届。分配到和州做了一个小税官,这是勘磨。不能作数。但家中父母病老,惦念不下,虽然和州离庐州很近,仍放心不下,放弃官职,回家侍奉父母亲。这一侍奉便是九年时间。
很可怕的九年,从一个青年人生生变成中年人。不过有一门好处,即便他在家侍奉父母,实职官还在,继续能拿朝廷的薪水。父母去世后,包拯才离开庐州,前往京城等候授职。在京城的一个小客栈里写下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我要做一个清官。
事实他也的确是一个清官,无论郑朗怎么看,这一点无可否认。
宋朝以孝治天下,可怕的九年时光,连赵祯也惊动起来。不过孝是德,官是才,还得要看,于是调到天长担任知县。很难说他在天长做得多出色,就是断了两个牛案,略有一些小名气。天长任满,升任端州知州。在这里做了一些政绩。先是治理了西江水,造福当地百姓。后是砚。端砚乃是天下最有名的砚,包括郑朗所用的六方砚台,两方是端州出产的名砚。在包拯前任知州,于上贡朝廷端砚数目之外,多会另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后,一改陋习,绝不会多收一块。离任后,连他平时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返京时,船在肇庆羚羊峡口,突然遇到奇怪的大风雨。他下船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着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砚丢入江心,到后世哪里还有一个砚洲岛,就是传说中包拯丢砚台的地方。
说法有些夸张。
但纵观包拯一生,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十分让人感到很温暖。虽传说夸大了些,还是一个不错的官员。
郑朗略略有些偏见,一是站在赵祯的角度考虑,对包拯找张贵妃的麻烦有些不爽,二是六河塔事件事包拯表现让郑朗失望,与民间传说太不相符。
他在钻了牛角尖,将传说的事,当作真事要求一个大臣。
调到京城,因为品性高洁,做了监察御史。
京城言官的最基层官员,没有人在意。
大事件开始。
这一年中有半年风光是属于富弼的。
历尽千辛万苦,将和议搭成。契丹表示尊重,派了更高级的官员,枢密副使保大节度使耶律仁先代替萧特默与刘六符一道来到京城。
呈上国书。
重熙十一年,岁欠壬午,八月壬申朔,二十九庚子,递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于兄大宋皇帝阙下,来书去:谨按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章对皇帝与昭圣皇帝誓曰。共遵成约,虔守欢盟,以风土之仪物。供军旅之费用,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钱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边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勿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骚扰。所有两朝城池,并各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并决河道。誓书之外,一无所求,各务协心。庶同悠久。自此保安黎庶。谨守封疆,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人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