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二百五十七章 菜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七章 菜刀(2 / 4)

贾昌朝说道。脸上也是不可思议的样子,现在对他说,明天太平州地里开始长金子,他都可能会相信。

如此数量之巨的钱与物,来得这么神秘,太平州城内传翻了天,有的人想不明白,便说是东海龙王发善心送来的。

就在此时,崔娴与环儿陪着几个娘娘将九华山大小寺庙游遍,船上带的彩帛也花完了,从九华山坐船回来。

大宋嘴中发苦,你们回来得真早。

并且大娘娘说了一句让他脸黑的话,看着灾民,大娘不解,对崔娴问道:“娴儿,为什么我看这些灾民,穿是比郑家庄的百姓还要好。”

穿成这样子,是灾民么?

大宋怎么回答,东海龙王送来的衣服?

崔娴将几个娘娘带回家,问了问,没有想到她离开后发生这么多事,留下几个娘娘,与环儿坐船找郑朗去。

十月初,万顷湖荡荻花飘白,苇叶金黄,景色很好。

不远处就是一排船。

除了郑朗的船,还有差役的船,以及其他十几州官吏的官船。

跟在郑朗后面看,确实不是很懂,有许多官员还是北方人,对圩田水利更不懂,看了几次,都学了许多东西。郑朗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郑朗没有排斥,知无不言。

不但讲圩,还讲如何调解各等级百姓的矛盾,甚至对一些州府提了一些建议。

反对他们马上象自己这样做,逼得没有办法的。不是灾民,今年六圩都不一定上,风险性太大,况且其他三圩。

各州官吏听后微微一笑。

这事皆知道,仔细回味一下,郑朗在中间很苦逼的,不仅是郑朗,摊到谁身上也不好受。

所以郑朗建议他们先测量好全州境内的湖泽与河道,泄洪与蓄水安排好,然后看自己州内力量大小,先立一圩或者两圩让百姓看到信心,以后慢慢再建。

以及其他的一些合理经验。

但大兴圩田,因为自己出现,十年内必将风靡整个江东。

看到崔娴,欣喜地迎过来,问:“几个娘娘可好?”

“好,”崔娴答道。

拜了成千上万个佛祖,捐了一千多缗钱的丝帛,还能让几个娘娘感到有什么不好的?

崔娴说完大笑。

郑朗也笑。

崔娴又问:“为什么你态度一反常态,变得如此强硬?”

这次与中书对抗,非是丈夫一惯性格。

“我原以为是言臣所为,后来才知道中书竟然也支持,只好强硬到底。”

真正原因,他不想说。

“那个钱与物是怎么回事?”一路上崔娴就在想,想不明白。

数量太大,不是没有,宋朝有一些巨贾大户资产也超过百万缗,可那是田产与作坊,或者其他产业,直接拿出七十多万缗钱的凤毛麟角。但还有一条道路,十几家大户合在一起,不会吃力了。可凭什么让人家替你垫付这么多钱?有这个钱为什么不放高利贷或者做生意?或者丈夫用了“阴谋诡计”说动人家,无偿借给你,但终要还的。

太平州无论怎么发展,还是一个中小州,不是苏杭那样的大州府,还到那一年?朝廷也不容许下面大臣为了政绩这么做。

岂止她想不明白,消息传到京城后,无论是赵祯,或者中书几位大佬,同样想不明白。

天天在枕头边问,郑朗已经告诉了江杏儿,于是附耳告诉崔娴。

“原来是这样……”崔娴无语。

真相很简单,可再想一想也不会简单,若没有郑朗以前的种种神奇,也就不会有这一次神奇。

但郑朗没有再说。

崔娴仔细的又想了一会儿,终于想通,佩服的看着郑朗,然后来到船舱,看了看,忽然脸色一变,问:“官人,你们怎么睡的?”

“当然三人挤一起。”

崔娴走过来走过去。

郑朗又说道:“要么五人挤一起?”

“想得美,”在江杏儿呵呵笑声中,崔娴走过来,掐郑朗的胳膊肘儿。

笑闹了一会,郑朗又说道:“不过我也要回去了。”

诸事俱定,到太平州将一些尾巴割掉,当祭旗。

回到太平州后,无论赵通判急得抓耳挠腮,郑朗也不答,并且神情很不悦。

将几个学生带到灾民棚前,这里将会看到人性的重要一面。

再次让其中选出一百多名代表,出来说话。

要安排灾民,宋庠、贾昌朝与蔡襄一起跟过来。

郑朗话很简单,从今天起,仅提供两天口粮。大家开始自食其力,一参加新圩除草筑堤,以及圈好圩后圩内道路疏通沟渠等事务,大约会有四个月劳动时间。

一百户一组,到时候太平州会安排人来指挥。工地上提供口粮,壮年男丁每一天算一个工,妇女与十五岁以上少年者算六分工,老年人看管孩子且负责烧饭,建工棚等轻松活动,算四分工。整工每月两缗钱工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