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举火燎天焚凶顽(五)
秋田大队的覆灭让正在撤退的鬼213联队联队长肝胆俱裂。
213联队也不过是比秋田大队先走了一步,相隔距离也仅仅是一里多路,不用望远镜,肉眼就能看到秋田大队在八路军坦克、装甲车、汽车编织的火网上跳舞的情景。特别是教二团摆开阵势,用坦克、装甲车、汽车轮胎追逐碾压小鬼的情景,全部落入了213联队联队长的眼里。
不但213联队联队长看到了,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们也看到了。
坦克这种6战利器诞生于第一次大战期间。当时,英军有个叫欧内斯特?温斯顿的上校,想出了一个突破德军用战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构成的坚固防线的办法,就是制造一种能够自行推进的车辆,有装甲护体,既能跨越战壕,又能防御机枪弹的穿透。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对斯温特上校的设想很感兴趣,组织了一个“6上之舟委员会”来进行试验,接着便任命特里顿和沃尔特?威尔逊中尉去设计第一辆机车。
1916年,英国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这种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32辆“马克”Ⅰ型坦克次投入索姆河战役。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nk”)。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虽然坦克已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一战后各大国都在展坦克,但国际军事理论界对坦克的作用和如何应用,都存在争论。比如英、法两国,就在机械和战术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针。英国人认为坦克是机动战车,作用是击退敌人的抵抗,破坏铁丝网越过战壕,以便减少敌人步兵进攻的可能性。法国人则认为坦克的作用就是装甲运兵车,能够不受伤亡地穿过无人地带,越过铁丝网和战壕,将步兵一批批地运到敌后去,而后卸下来。当然,这是早期的关于坦克的分歧。到了这个时候,世界各国坦克的制造水平和应用理论已经大大展了,特别是德国人,已经从理论上把坦克战上升到了装甲集团作战的高度,不但制造出了各型式坦克,编组了强大的装甲部队,而且已经磨刀霍霍地准备实战检验了。
日本人展坦克历史比较短。
要说这小日本也够心酸的,他们虽然是亚洲达的国家,世界列强之一,但它的经济水平仍大大低于欧美诸强国。1937年的时候,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38%、1%、11%、5%、4%,日本居末位。而且它重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小,1936年时仅为496%,尚不到一半。这还不说,要命的是矿产资源稀缺,严重依赖进口,导致钢产量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无法满足其军需工业及机器制造业的需求。特别是小日本人小鬼大,一直图谋建设一支可以与美国相对抗的庞大海军,光是制造船舶舰艇,就让小日本的钢产量严重吃紧了。
除了重工业、钢铁产量比不上欧美强国以外,影响坦克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汽车制造业。坦克是运动的钢铁,钢铁要装上轮,必须紧密依赖汽车工业的整套技术班和人员。这个时候,欧美各国已经普遍以小轿车作交通工具了,美国在193年就达到了每5人拥有一辆汽车的水平,现在是年产几百万辆。反观日本,它的汽车业还主要依赖于外资企业,汽车、动机主要依赖进口。民族汽车制造业展缓慢,每年汽车产量不足五万辆。
还有一个影响日本人展坦克的因素,那就是他的作战对手太弱了。日本6军虽然在北进、南下的争论中彷徨,但他们侵略中国的目标是既定的。而中国经济力量不行,军队的装备是不行。在小日本的决策层看来,日军现有的力量就可以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不需要浪费宝贵的钢铁、汽油展大量先进的坦克。
因此,日本迟至1926年开始自己试造坦克,此前主要是向英国购买“k—IV”和“k—”坦克,向法国购买“雷诺—F17”轻型坦克。1927年2月,6军技术本部车辆班模仿雷诺坦克设计的第一号战车,在大阪兵工厂和一些民间会社的协作下终于研制成功,它重12吨,时25公里。第一号战车在富士山下进行了变、爬坡、越壕以及火力射击的检验,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1929年4月,大阪兵工厂又研制成第二号战车,重98吨,一门57毫米火炮,一挺65毫米机枪,装甲5至17毫米,大时26公里,大行程12公里。该车在从东京到青森的长途试行中表现良好。它在投产时应军方要求增重到吨,并定名为89式中战车。另两种主战坦克,即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则分别制成于1935和1937年。在此期间,日本还先后研制成其他一些辅助战车和装甲车。坦克制造企业95%属于民营,其余5%属军营,生产能力总体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