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旁将侯书献折克隽陈康叫到一处互相介绍过之后分主次落座他将自己此行南下寻书卷之事讲给了几个人原來王旁此行竟然是受宰相所托大家都感到很惊讶尤其是陈康想不到自己送书竟然送对了人可这书要怎么交出去肯定不能将责任都推到编书的宰相头上那不是自己找倒霉吗
接下來王旁让陈康讲述了一遍这几册书的來由这事折克隽听的目瞪口呆就连侯书献也拧着眉头觉得此事非同小可把南下之行的因由说清楚接下來就是赵仲针的问題王旁又让折克隽讲讲怎么会带着赵仲针來临川
原來折克隽等人本打算回延州过了年再回來哪知道边关频传战事西夏皇上李谅祚派兵骚扰秦凤路的泾州和原州皇上派文思副使王无忌出使西夏降诏书制止李谅祚但是谅祚拒不接受皇上的诏旨他们担心家人的安全同时担心皇上临时将王旁派去前线赶忙带着家人赶回京城;到京城后又听陆总管说王旁行程未变只是会在临川多滞留一个月于是赶來临川他们出城之时遇到私自出城的赵仲针一定要和他们同行就这样他们就日夜赶路带着仲针來到临川
王旁听罢一语不发沉思半晌他说道:“李谅祚这小子这次不是简单骚扰秦凤路的泾州和原州距离当年李元昊发兵大胜宋军的好水川战场很近若是被他取下这几个地方秦凤路可是再无强关可守”
侯书献微微摇摇头“公子西夏攻打秦凤路的之事未必沒有转机也并非当务之急”
王旁心里才不希望李谅祚和大宋真的开战他自己的生意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开战对两国都沒有好处更何况他心里也不讨厌李谅祚听到侯书献这么说他忙问道:“侯先生的意思是”
“如果我沒记错的话当年公子出使西夏李谅祚与大宋有商榷之盟新皇英宗登基之后商榷的事始终进展的不是太顺利加之公子又辞去官职想必那李谅祚在大宋朝中沒有让他信服之人所以才屡次发兵至于他为何这次要舍近求远不打永兴军路却去骚扰秦凤路想必也是延州等地有他不愿意侵犯的地方”
王旁对于侯书献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这些他自己也想到了:“侯先生说的沒错李谅祚向來有侵宋的想法只是当年他刚登基之时根基不稳尽管西夏占尽地利却不占天时两国通商也是为了在经济上增强国力如今咱们大宋新皇登基英宗又想断了商榷李谅祚又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但我还是认为只要辽国这会儿不在北方添麻烦以西夏目前实力不足为惧”
“公子所言甚是既然朝廷已经下了诏书西夏之事暂且静观其变更何况这里不排除边将故意所为两国边境有些小摩擦也是正常现在朝中因为濮议之事人心不稳官员之间又政见不同为此难免有人被扁黜此时边境有些不大不小的事刚好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
“对啊”王旁眼睛一亮:“即使不是边将所为那李谅祚都未必会老老实实他这么一折腾朝中重点都转移到了宋夏边境上说不定还弄的群臣激愤增加凝聚力呢只不过这老是擦枪走火的却苦了边境的百姓”
“擦枪走火”侯书献皱了皱眉头
王旁呵呵一笑:“这是兵法战术……”他心说这侯先生知识渊博分析事情倒挺到位但愿他不懂兵法
侯书献果然赞叹到:“还是公子知道的多这方面在下是自愧不如佩服佩服”
“咳这沒什么西夏的事我们静观其变就好了倒是先生说一说颖王的事吧您看当下我是带着他还是劝他回去”这件事王旁还真有点拿不定主意带着他万一有什么不测大宋江山可就毁在自己手里了更别说将來他登基自己父亲还要变法的事;可是劝他回去这小子别看平时温文尔雅但是蔫主意特正劝也未必好劝
侯书献却笑道:“公子颖王來对您可是件好事”
在座的陈康和折克隽刚刚听了侯书献一番话已经对这位新來的幕府心悦诚服现在听到他这么说陈康不由脱口“好事他可是第一个知道这里的秘密万一他将此事全盘托出得罪宰相和欺君哪个都不是好事啊”
王旁知道他素來胆小怕事他微微一笑:“侯先生您说的好事从何而來”
侯书献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公子您想如果丢失的卷章您找到或者找不到都会有麻烦;但如果是颖王和您一起找到的意思可就不一样了啊”侯书献说的时候嘴角一丝笑意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颖王赵仲针能化解卷章的危机但这样一來就必须带着颖王南下:“侯先生提醒的是只不过这样一來万一颖王是私自离开京城咱们岂不是窝藏”
“公子说的哪里话颖王又不是钦犯咱们只要保证他的安全就是了功高莫过救主公子此番是护驾况且颖王是寻公子而來并非公子挑唆他出的京城;到时候安全的将颖王护送回京城恐怕皇上也不好怪罪您”
王旁看着侯书献先不管他分析的如何说的到是很对自己心思他一拍大腿“对就这么办不过有关火药那几卷书的事先不能对他讲现在还不是时候等拿到广南地志再一并想办法呈上”
侯书献却大笑起來:“公子你是大事明白小事糊涂一份地志也算什么难事那个只是巧合曾公亮宰相要是不拿广南地志说话怎么将公子派到广南去